股票之声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票之声 首页 头条新闻 查看内容

四大行罕见齐发力 权威人士透露真相

2013-1-30 16:38| 发布者: 郎少| 查看: 2540| 评论: 0

摘要:   银行信贷挖潜:四大行计划新增信贷总计近3万亿  在十八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适度增加信贷供给”已成2013年各家银行放贷计划的指导思想。  经《财经》记者求证,今年工农中建四大行计划新增信贷分 ...
  宁波银行公司研究动态:经营稳健,受益经济复苏
  研究机构:湘财证券 分析师: 许荣聪 撰写日期:2013年01月25日
  公司区域性较强,受益经济复苏
  公司区域性较强,主要资产分布在长三角地区。12年中期报表显示浙江地区贷款占比63.82%,加上江苏和上海,则占比达到91%。从行业分布看,公司的贷款占比排前三行业为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分别占24.63%、15.23%和9.79%,其中制造业是宁波银行放贷的主要行业,经济复苏对各行业的带动效应将增加实体的资金需求。
  从数据上看,经济温和复苏,工业增加值和PMI已经连续4个月回升;出口缓慢复苏,去年12月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9.2%,预计今年回升态势仍能持续。同时,舟山群岛新区规划获批,支持金融投资建设,区域性较强的宁波银行将从中受益。
  资产质量稳健
  公司12年三季度不良率为0.75%,尽管不良率较二季度有所上升,但比浙江省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54%的水平低79个BP,说明公司风控较好。关注类贷款余额三季度由12年年中的22.64亿元下降至21.03亿元,关注贷款率由1.66%下降至1.50%。公司的贷款中80%-95%是中小企业贷款,公司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很小,不必担心融资平台的不良上升对公司的冲击。
  高活期存款占比和客户结构保障息差稳定
  公司专注于中小企业贷款,一般中小企业把基本户开在宁波银行,而基本户用于企业的结算和现金流转,保证了公司的活期存款来源,高活期存款占比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宁波银行笔均贷款额不大,使得公司的议价能力较强。负债和资产端优势使得公司能够较长时间保持高息差。
  估值和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2012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3亿元,同比增长26.9%,2013年46.7亿元,同比增长13.2%,对应13年PE和PB分别为6.30倍和1.11倍。给予增持评级。
  
 
  平安银行:估值修复和价值重新发现的双轮驱动
  研究机构:东北证券 分析师: 唐亚韫 撰写日期:2013年01月29日
  截至2013年1月28日收盘,平安银行以涨停价收盘,继续领涨银行板块,从2012年12月开始,截至2013年1月28日,平安银行累计上涨64.61%,期间中信银行指数累计上涨39.59%,沪深300指数累计上涨23.94%,平安银行大幅跑赢大盘和行业指数。
  预期的改善和资金的推动是平安银行股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预期的改善主要包括生息资产规模的扩张、净息差回落幅度好于预期和资产质量的改善。对于平安银行而言,我们认为尤其是资产质量的改善对其有较大的正面利好作用,因为前期由于基数较低和平安银行在温州地区的风险敞口处于较为集中的状态,因此市场对于平安银行的资产质量一直呈现担忧的状态。
  另外,我们认为此轮平安银行股价明显强于同业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层的明确;原有深发展与原有平安银行合并后,面临管理层断层的问题,去年11月,平安银行新的董事长和行长孙建一和邵平就位,1月份,赵继臣、孙先郎和张金顺三位副行长就位,而且三位副行长均有以前民生银行的就职经理,平安银行新的管理层明确后,市场对于平安银行两轮整合,交叉销售和双轮驱动策论的持续实施和整合效应的发挥产生了较为明确的信心,也驱动了本轮平安银行的快速上涨。
  更进一步的深层原因是,作为市场上第一家强强联合的银行合并案例,再加上大股东平安集团的强力支持,银行交叉销售的潜力巨大,目前已经在信用卡和中间业务上初步显现。
  由于平安银行未来将进入整合效应的持续发挥期,其成长性将逐步释放,并且可能逐步走高,这与普遍银行股的成长性会稳步走低情况不同,因此平安银行的估值水平应该高于银行同业,如果按照12年静态市盈率10-12倍计算,平安银行的目标价格可以达到25-30元的区间,继续维持推荐评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2024年5月31日最新敬告:文明发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票之声 ( 京ICP备09051785号 )

GMT+8, 2025-5-15 02:01 , Processed in 0.03964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