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头嫌疑犯之二:融券做空别有用心 近两年来,以浑水(Muddy Water)与香椽(Citron)为首的做空者们在海外市场上频繁狙击,中概股因身披造假阴影而屡屡中的,遭受重创,市场一时间闻“中”色变,并直接导致中概股遭受信任危机。 而今,这一噩梦有扩散至A股市场的苗头。今年下半年以来,中信证券(600030.SH)、张裕A(000869.SZ)、中国平安(601318.SH),还有酒鬼酒(000799.SZ),都因不同程度的负面消息而屡遭融券做空。很多人惊呼:A股公司已经迎来做空时代。 借力负面新闻 我们把时间回放到8月9日,当时,网上传出张裕的葡萄酒被查出农药残留超标,次日,该股就几乎接近跌停。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一事件被很快证明是“乌龙”,中国食品监督检验中心证实,有关媒体送检的葡萄酒是安全合格产品。 紧接着,8月13日,周一,与张裕A类似,中信证券可以说是躺着也中枪。当天券商股全线暴跌,西南证券(600369.SH)和光大证券(601788.SH)跌幅都超过了9%,龙头股中信证券更是5年来首次单日下跌超过9%。 随着股票暴跌,各种流言蜚语迅速流传:“海外投资巨亏29亿元”、“高管出事”、“公司董事会秘书宣称‘公司裁员减薪’”、“里昂证券员工大规模流失”。中信证券疲于应对,虽然公司力证是谣言,但是各种流言仍然变着花样地不断发酵演绎。最后,证监会亲自出面查证了几位造谣者,才使事态得到控制。 近期被曝塑化剂超标的酒鬼酒,股价更是连遭4个跌停,整个白酒行业也似有覆巢之危。 虽然各种阴谋论不一定值得相信,这些负面消息也有真有假,但不可否认,这些股票在负面消息出来前,都有融券余额大幅上升的现象。当利空扩散股价大跌时,都出现了融券偿还量明显放大的情况。 以中信证券为例,8月13日中信证券融券卖空力量突然大增,由前一个交易日62.5万股的融券卖出量一夜飙升至224.9万股。酒鬼酒的遭遇类似,在11月16日媒体首次报道“酒鬼酒事件”之前,其融券卖出量就突然增加至116.53万股,塑化剂消息传出的19日再次增加至197.7万股,而平时数量不过几十万股。 对此,扬州一位大户刘先生反问记者:“你们找谁是做空的力量,你们媒体难道不是吗?有时候媒体就扮演浑水的角色。” 不得不说,上述这些做空案例都是经过媒体的披露才引起了关注,负面新闻对于股市的杀伤力非常之大。 据称,有不少私募人士都曾与媒体记者联系,打听上市公司可能出现重大负面报道的时机,以图提前埋伏。 利用虚假消息做空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市场上还有不同的做空方式。在各种做空流言中,一个微博名为“风雨下的黄山——黄生的博”获得了空前关注。他在微博上公开承认做空中信证券,随后还就张裕A、民生银行(600016.SH)和一些地产股等遭做空事件发表意见,赢得了大批粉丝。他称,他做空个股,的确是因为公司的基本面出了问题或者前景有危机才动手。 融券做空动力增加 沪深交易所数据显示,融资融券实行以来,融券放空的规模在快速增加。 截至11月23日,融券余额为21.59亿元,比上一周上升14.4%,突破历史新高。而2011年3月31日时,两市融券余额仅为1.26亿元,如今已是当时的17倍多。作为一种做空手段,融券在市场行情不佳之时更有吸引力。 海通证券融资融券部分析师马婴在今年8月接受采访时说,根据他们掌握的情况,去年有不少盈利的客户都是做融券的人。今年1~7月份,40%左右的“两融”客户实现了盈利。 不过,与758.5亿元的融资额相比,融券的数额显然弱小很多,但发挥的效力可能并不小。 广东煜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说:“虽然它的规模比较小,但短期来说对于个股和个股所在板块具有很大的冲击。如果相关板块又是市场中的中流砥柱,整个股市就有可能因为非理性的恐慌全面下跌。” 那么为什么融券额相对融资额会少如此之多? 西南证券北京营业部总经理谢海龙告诉《投资者报》记者,由于股市做多思维根深蒂固,投资者们还是倾向于通过融资做多。另一方面,虽然今年股市整体看空,但是融券比较艰难,没有那么多券可融。 马婴举例说,海通证券从2010年底开始就耗费二三十亿买券,不是为了自营,就是单纯为了做融券业务,是业内投放力度最大的券商,但即便如此,由于融券标的范围很大,二三十亿资金覆盖80%“两融”标的,分配到278只股票上,每只股票的规模就很有限了,有些股票可能只有四五百万,而现在有上千客户在做“两融”,有时候难免面临抢券局面,只有部分客户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 据了解,现在有60多家证券公司具备“两融”业务资格,但60%的公司根本就没有券,整个市场能提供给投资者的券源是十分有限的。 目前,最令市场担忧的是何时推出转融券。目前,监管层只推出了转融资试点,如果转融券能够推出,融券放空的能力将会大增。“这或许也是监管层在现有弱势情况下迟迟不推的原因吧。”吴国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