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近些年来,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 第一,在经济领域,政府的“有形之手”仍唱主角,政府从一个市场监管者和秩序维护者的角色(当然,在某些层面上,政府也可以作为市场主体之一而呈现),日益转变成一个超级市场主体,在许多经济领域,都有政府忙碌和强硬的身影。 第二,政府不仅掌握要素分配的权力,而且掌握着市场准入的各种审批监管的权力。这些庞大而密布的权力系统,容易产生出寻租环境,进而导致腐败的蔓延。 第三,这34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向前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却没跟上步伐,反而拖慢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甚至导致部分改革事实上的停顿。 第四,市场经济的法治环境没有看到大幅度进步,政府行政的随意性和市场干预的非依法性,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在现代政治文明下,甚至还出现了像重庆过去那样局部的 “无法无天”的极端政治案例。在企业上的表现就是,国有大型企业日益扩张,民间企业的生存环境却未见改善。基于对改革的渴望和期待,公众产生出社会矛盾和层级分裂加深的担忧情绪。 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在抗击危机的“举国体制”中,上述情形变得愈发明显。 党的十八大的一个闪光点就是,它透露出继续加大改革力度的超强信号。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首先考察深圳特区,重走当年小平同志的南巡之路,寓意是非常深的。重启改革进程,第三次摁下改革按钮,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开启政治体制改革,应该也是题中之义。 NBD:这和股市有什么关系? 李:我上面的这系列分析,实际上和股市关系极大。我们认为,这就是2007年底以来长达5年的超级大熊市的本质之一,即“体制性熊市”。 我们都知道,资本市场是预期市场,也是信心市场。在人们普遍为社会问题、体制问题和经济前景感到担忧和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在人们对改革前景和经济转型前景预期不明的情况下,市场赖以依存的根本信心就会动摇。相反,当人们对政治和社会前景普遍感到振奋和乐观时,人们是有充足的投资动力和奔放的投资热情的。 其实,我们从股市趋势和改革进程的趋势线,做一个对比,也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A股市场虽然诞生于南巡讲话前夜,却迅猛发展于南巡讲话之后的半年时间。从1991年股市开张到2000年代中期,虽然其间也有剧烈波动和2001到2005年的4年熊市(这个熊市的级别和惨烈程度,都无法和2007年底的这轮长期熊市相比),但是,股市总体趋势是伴随着第二次改革进程的启动和发展而昂扬向上的,直至6000多点。而近5年来,却是单边向下的,而且指数跌幅巨大。 “体制性熊市”的第二个方面,是A股市场本身体制的重大缺陷,带来了持续的牛短熊长格局。我们的股市,从一开始就是政府主导的,而非市场化的,建立股市的初衷,也是为国企解困而服务的。先天不足的诞生条件,带来长期的融资异化:全流通之前上市融资异变成圈钱游戏;全流通之后,上市融资又异变成财富孵化和套现的盛宴。股市体制的问题,论述太丰,我这里也无需赘述。正是股市体制性的重大缺陷,也导致A股市场始终在大熊小牛、熊长牛短中运行。欧美这几年经济环境难道比中国好吗?但道琼斯指数现在还高高运行在13000点上方。 NBD:你这种说法,我还是第一次接触到,发人深省。那什么是“供应性熊市”? 李:“供应性熊市”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反复论述过了。只是我今天给它取了一个名字而已。股票市场,本质上和所有其他市场一样,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只是因为很多内部因素和周边因素我们叫做股市“自体”和“他体”的因素,决定或者改变着供求关系的变化。 经常听到一种说法,说A股市场长期面临股票供应不足的问题,其例证之一就是新股中签率如此之低,中新股如中六合彩。仔细分析,这其实是一个谬论。股民打新,他是真正看好这些公司,真正认为股票稀缺,才去抢筹码的吗?完全不是。股民打新,更像是叶公好龙,他们喜欢的不是公司新股,而是新股上市带来的投机机会。如果真的是股票供应不足,那他们应该在中签后选择长期持有。可事实完全相反,绝大多数人会在新股上市第一天,就抛掉筹码。新股上市超高的换手率,已经是明证。 事实上,A股市场长期面临的是股票供应过剩。这种过剩,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段内,像山洪暴发一样快速释放出来的筹码。比如股改,原来85%的非流通股,在股改三年期满后,被一下子彻底释放了出来。2010年A股进入真正的全流通元年,直接导致了2009年7月反弹见高3478点后,至今为止的单边下跌市场。这个问题,我们在2009年6月、7月号召大撤退的文章中,曾经反复警示和论述。 二是在财富孵化和套现为本原“上市心理”作用下的IPO狂潮。我们可以看看,2009年到现在,包括创业板在内,上市了多少家公司。我们曾经做过非常详尽的统计(注:该统计曾经在2011年11月份每日经济新闻《圈钱33天》特刊上发布),股市造富运动的高潮,恰恰发生在2009年以后这几年。股市套现运动的高潮,也恰恰发生在这几年。 天使基金和PE们,本应遴选并帮助类似微软和思科这类有前景的企业,当它们在幼小时候,向其注入资金,帮助其发展壮大;在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后,再帮助其进入资本市场,发新股融资,进一步发展壮大。这时候,天使基金和PE们完成历史使命,同时获利退出,再去循环往复地干同样的事情。这是善事,对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培育都是善事,他们应该是优质中小企业的保护神和发展壮大的催化剂。 可是,我们现在去听听那些风起云涌的PE们,他们整天谈论的到底是什么?他们整天希冀的到底是什么?他们在讨论如何挑选一家企业,如何把企业包装上市,如何搞定包括媒体和政府在内的一切关系,以便在上市解禁后立即溜之大吉。把一个前途不明或者不生不死的企业,留在股市上,交到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手中,企业以后的生死好坏,全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里。我们可以看看,短短三四年,仅仅《每日经济新闻》报社,就阻断了不下6家造假企业的上市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过会的和已经待审的IPO企业就在800家以上!正在结束辅导期、准备报会的准IPO企业,那还有多少?正在准备进入辅导期接受PE和投行们包装的企业,又有多少?这种股票的超级供应和心理预期恫吓,不也是供应性熊市的根源吗? NBD:从这两个角度来看,确实可以寻找到供应性熊市的根源。那么,资金供给方面情况如何呢? 李:嗯,相反,我们可以看到,股市资金的供给,却是捉襟见肘。房地产业这15年以来,像一个吸金黑洞一样,吸纳了多少企业部门资金和住户部门的资金?近几年影子银行市场吸纳了多少资金?真正能分流到股市上的资金,能有多少呢?现在股市的流通筹码,比全流通之前增加了85%,每天的成交量却和全流通之前,没有两样! 两年前,股市的人们曾经满怀信心地希望通过房地产调控,让房地产降温,让房价下降,从而把企业部门和住户部门沉淀在房产市场的巨量投机或投资资金,转移到股市中来。可是,眼见房地产市场不但不降,还顽强挺过了僵持期,如今又有兴旺之势,本月以来一线城市还出现了排队买房的奇特景观,股市的人们,可就彻底傻眼了。有股民已经在重新考虑去买房了。这对股市来说,就很危险。 NBD:上面的论述,都是你对2012年熊市的新认识? 李:是的。导致这轮熊市的其他原因的论述,什么经济环境之类的,都很深入了。当然,那些因素也很重要。股市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又异常灵敏的客体,往往股市自身已经充分反映了一些事情,可是,身在其中的大多数投资者,还是浑然不觉。这就是股市的灵敏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