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之声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票之声 首页 财经焦点 查看内容

股民:2012年媳妇都要离婚了 2013年看好习主席

2012-12-28 14:15| 发布者: 郎少| 查看: 562| 评论: 0

摘要:   A股基本上连跌四年,总算在2012迎来些许暖冬行情,从个股下跌和股民亏损幅度,比去年还惨。  数据统计显示,从2010年年初至今年11月底,A股的休眠账户从2107万户,上升至3021万户,持仓户占比从37.25%减少到33 ...
  2012股民伤心度年关 2013A股弱势格局难改变
  一年一度,《每日经济新闻》都要制作一期大型年度投资特刊。在2013年度投资特刊里,每日经济新闻研究院如何研究2013年A股行情的呢?为此,记者专访了《每日经济新闻》执行总编辑、每日经济新闻研究院院长李伟。
  2012熊市的深入检讨:体制性熊市和供应性熊市
  NBD记者(以下简称NBD):李院长,制作年度投资特刊是本报每年的一大盛事,能简要回顾一下本报历年来的年度投资特刊吗?
  李伟 (以下简称李):2008年12月底,《每日经济新闻》发布了第一期年度投资特刊,也就是2009年度投资特刊。到今天这期,我们一共制作了五期,主题分别是《复苏2009》、《增长2010》、《矛盾2011》、《冬储2012》,这期主题是《起点2013》。
  NBD:过去4年的年度投资特刊,看起来每期为第二年行情定的主题或主基调,都还是靠谱的?
  李:应该说和第二年行情的基调差不多吻合吧。股市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市场。所以,如果有人说他可以精准预测行情,其实本身就是肤浅和狂妄。我们稍微可以欣慰的是,我们每年的研究和分析,相对来说,比较理性和客观,不会人云亦云。
  NBD:2011年末,当各主要机构在对2012年行情展望的时候,我记得乐观者非常多,甚至波动点位都计算出来了。可是,《每日经济新闻》的定调是“2012储粮过冬”,提出了不乐观甚至比较悲观的观点。
  李:是的。每每看到关于大盘点位的预测数据 ,我都忍俊不禁。预测大盘点位,除非神仙附体,根本上是自欺欺人的游戏。市场是如此复杂运动着的一个“自体”,又是受万千因素交错影响的一个“他体”,我真的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把大盘点位精准计算出来的!我们无法测算出点位。我们能做的,只是根据已经发生的或者即将发生的市场“自体”内外的结构变化,和可能影响市场复杂的“他体”的变化趋势,给大盘定下一个可能的主要基调。那就是:趋势可能变好,还是可能变得不好;市场环境可能适合大规模操作,还是小规模操作,或者是可能更适合蛰伏和休息。
  NBD:我们对2012年给出比较悲观的预测,当时主要是基于什么?
  李:主要的理由,我在那篇开篇词《2012储粮过冬》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当时我们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认识2012年市场内外环境的。其一,是内在的股票和资金的供求关系的巨大变化。股票供应从两个方面急剧扩大,即真正意义上全流通背景下解禁股剧烈的全方位的释放,和在利益集团左右下的IPO剧烈扩容;其二,是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无法取得根本好转,包括国内和海外两个方面。资金供给环境没有任何改变,这就相当于股票筹码的供给如倾盆暴雨倾泻而下,而可以承接这些雨水的资金池塘,实在是太小太小。不泛滥成灾,是不可能的。
  其实,这是一个太简单不过的道理。可是,我们往往在最为简单的事实面前,不去认识、不愿意相信简单的逻辑,或者要故作高深地去捏造一些公式、建造一些模型或玄幻的逻辑,“言必称希腊 ”,好像不高深就显得没有水平,不先把自己搞晕然后再把别人搞晕,就显得没知识也没有档次。
  NBD:2012年的A股市场,确实是全球最衰的市场。谁也没有想到一度击破了2000点。如果我们能探寻一些造成大熊市的根源,或许可以更好地认识未来的市场。现在,你对这轮大熊市有什么新的认识?
  李:虽然我们当初认为2012年不是一个好的投资年份,要“储粮过冬”,但老实说,2012年A股市场如此之衰,也在我们意料之外。这逼迫我们去做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些思考常常弄得我们夜不成寐。是啊,在一个全球比较系统中,一个并不逊色的经济体里,甚至还是全球比较系统中“当期状态”最好的一个经济体里,它的资本市场到底是怎么啦?那么,我认为,这里除了市场的内外部结构因素外,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NBD:也就是此前我们还未认知的原因?
  李:应该是。因为我们要相信,市场是比任何高明的经济学家、比任何高明的投资大师都还要灵敏和聪明的一个自体。我经常说,在市场面前,我们永远永远都是小学生,我们永远都要对市场怀有敬畏之心。2012年A股市场不知不觉演化成这个样子,除了内外部结构因素外,必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我们在苦苦思考的东西。我们通过各种对比研究、经济环境研究、运行逻辑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的周边系统的研究,总想探寻出一个结论来。
  NBD:那么,你认为你是找到了这些原因吗?
  李:对于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研究来说,我不敢妄言已经找到造成这种大熊市的终极根源,但经过我们苦苦探寻,应该说,还是有点滴的收获。尽管这种研究结论可能还非常不成熟。
  NBD:能分享一下吗?
  李:现在,我们把源自2007年10月以来的这轮A股历史上延续时间长、破坏级别大的超级熊市,定义为“体制性熊市”和“供应性熊市”,这是双重的。
  我们首先说什么是体制性熊市。
  始自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有34年了。这期间,改革进程本身也是呈现出极大的波动性变化。从改革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应该说是大刀阔斧的改革时期,后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默期,而且其间发生了关于是否改革和改革好与不好的大论战;历史伟人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第二次摁下了改革的重启键,进而掀起了一个改革的新高潮,这一时期一直持续至2000年代中期。我们极其认真地逻辑地梳理2000年代中期后的改革进程,发现部分领域改革进展缓慢。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或者说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建设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结构,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在“政治社会”领域,政府越来越成为服务性政府,成为小政府;而与之相对应,在“市民社会”领域,应该越来越“大”。市场的事情,应该交给市场去解决,政府只是一个调控者和秩序的提供者。要素市场的配置,应该是市场在起支配性作用。大社会的本意,也应该是民间经济力量的日益庞大、国民财富的不断增加。从市场经济运行方式来讲,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请注意,这里没有用“法制”这个词。法律制度和法律治理,应该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核。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2024年5月31日最新敬告:文明发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票之声 ( 京ICP备09051785号 )

GMT+8, 2025-7-23 05:01 , Processed in 0.03713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