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明确建立债权投资计划注册机制
中国保监会近日发布《关于债权投资计划注册有关事项的通知》,以落实债权投资计划发行注册制,并明确注册事项。 《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明确建立债权投资计划注册机制;二是指定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担任临时注册机构;三是规范注册材料报送要求;四是明确注册机构职责和注册流程;五是建立专家独立评审机制;六是强化监管要求。 保监会称,该《通知》的发布有助于提高债权投资计划发行效率和透明程度,厘清市场主体和监管机构的风险责任,进一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和市场要求,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人合法权益,推动债权投资计划业务健康发展。 (.全.景 .雷.震) 险资投资再降门槛 债权发行注册制打响"第一炮" 近期传得沸沸扬扬的保险投资新政终于揭开神秘面纱,保监会1日正式发布《关于债权投资计划注册有关事项的通知》,将资管公司发行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门槛调整为注册制。 根据《通知》,今后想要发行债权投资计划的保险公司,只需向保监会指定的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报送注册材料,而无需再向保监会资金运用部备案。业内人士称,这意味着流程更便捷、效率更快速,更关键的改变是,将由市场而不是监管部门来承担企业资质的风险。 经历过最初的审批制,到之前的备案制,再到如今的注册制,资管公司经营债权投资计划的门槛在不断降低,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保险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债权投资领域。 根据保监会披露的数据,目前保险业累计在23个省市投资基础设施3240亿元,仅占2012年全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6.85万亿元的4.7%,而按规定这项投资的比例最高可达20%,投资空间巨大。“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及不动产债权计划等产品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2013年监管工作会议上也明确表态。 除此之外,市场消息称,保监会还即将引入“持牌人”制度对保险机构的投资能力进行分类管理,尘封了六年之久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创新试点”也将重新启动。 保监会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保监会将借鉴香港证监会的做法,将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划分为“股票投资能力、无担保债券投资能力、股权投资能力、不动产投资能力”等七类实施牌照化管理,并将此视为各机构能否开展各类投资业务的一大评判“标尺”。 其实,“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创新试点”对于市场并不陌生。保监会曾在2006年批准华泰、人保、太保和泰康等四家资管公司面向保险机构发行“类基金”投资产品,没有直接入市资格的中小险企可借此投资股市。 尽管政策层利好不断,但官方依旧将今年定位成“保险业经营最为艰难的一年”,中信建投的分析报告则将保费增速放缓、资金运用效率不高和销售环节混乱列为保险业的三大问题。 实际上监管层已经在提高险资运用效率方面加大力度,仅2012年就出台10项新规,对险资投资渠道和范围进行了大尺度扩围,几乎囊括了包括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央行票据、非金融企业债务等在内的大部分投资工具。 “在效仿国际成熟市场做法、拓宽投资范围、将决策权完全让渡给市场的同时,进一步细化风险管控,对保险机构投资能力进行分类监管,能更好地发挥资金的效率。”一名上市险企投资部门工作人员说。(.新.华.社 .吴.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