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重返"2"时代 经济持续回暖
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重返“2”时代,较上月1.7%的涨幅小幅回升。与此同时,11月份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数据向好,经济延续前两个月回暖势头。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重返“2”时代,较上月1.7%的涨幅小幅回升。与此同时,11月份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数据向好,经济延续前两个月回暖势头。 数据显示,受季节因素影响,鲜菜等食品价格涨幅比较突出。据国家统计局推算,11月份CPI同比上涨2%。当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0.95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上涨11.3%,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27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降11.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41个百分点。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认为,11月CPI上涨主要受季节性波动影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也认为,11月CPI上涨主要因为季节性食品供给波动导致的食品价格上涨,未来CPI走势也取决于粮食蔬菜和猪肉的供给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CPI涨幅的小幅回升属正常状态,仍在合理范围内,随着官方和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回升,以及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跌幅收窄,经济增速的回升已经逐步传导到居民物价体系,在这种情况下,CPI保持3%以下的涨幅都是合理的。 同日公布的其他数据显示,我国经济继续企稳。11月份PPI同比下降2.2%,环比下降0.1%,同比降幅连续第二个月收窄。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0.1%,比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4.9%,比10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今年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7%,增速与1~10月持平。(.证.券.时.报) 物价或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0%,环比上涨0.1%。分析人士表示,本轮CPI筑底已完成,新的上升周期已在酝酿中,未来几个月直至明年上半年物价将温和上行。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表示,今年控物价目标已提前实现,但控通胀的工作仍不可放松。经济的回暖不可避免地会推动物价上涨。从农产品的供给看,猪肉价格会再次上升。近年的经验证明,在这个时期,劳动力价格和土地成本上涨等因素会从供给层面一直推动物价总水平上扬。明年的物价很可能进入一个新的上行周期,但上升的幅度会比较有限。总体来看,明年会处于比较温和的物价环境中。 交通银行研究报告认为,本轮物价下行周期已基本结束,正在形成新的上行周期,但经济回暖较为温和,总需求扩张逐步显现,对物价的拉动作用相对有限,明年上半年CPI翘尾因素上升较缓慢,物价在新周期前期的回升幅度会较温和。明年一季度CPI将延续今年11月、12月的走势,继续上行。由于去年春节在1月,导致CPI基数较高,明年1月CPI将出现暂时性回调。初步预计明年一季度CPI同比增幅较今年四季度略高,约为2.4%。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降幅连续两个月收窄。分析人士表示,随着国内经济的企稳回升,本轮PPI周期筑底已完成。尽管PPI同比降幅连续两个月收窄,但新涨价因素的作用不明显,成本价格压抑与生产需求提升的悖论显示某些行业的去库存过程仍在继续,未来PPI回升速度仍有变数。值得关注的是,11月PPI环比下降0.1%,而上月环比增速微幅上升。 交通银行研究报告认为,尽管近期包括投资、工业增加值等实体经济层面数据显示经济有所回暖,但11月工业购进价格与PPI环比增速均再次下降,可能反映稳增长举措与换届因素对生产的短期刺激效应可能大于市场内生的恢复作用,经济回升尚欠稳固基础。国内市场内生的恢复动力可能在明年全国两会后才会进一步稳固。明年一季度PPI同比走势仍存变数,回升至正增长的时点可能在明年年中左右。(.中.国.证.券.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