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之声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票之声 首页 财经焦点 查看内容

CPI重返“2”时代 物价或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2012-12-10 08:18| 发布者: 郎少| 查看: 791| 评论: 0

摘要:   CPI重返"2"时代 经济持续回暖  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重返“2”时代,较上月1.7%的涨幅小幅回升。与此同时,11月份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数据向好,经济延续前两个月回暖势头 ...
  中国经济明年目标增速或为7.5% 通胀压力可能显现
  “目前现状表明,中国经济根本不存在硬着陆。”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经济学家左小蕾8日在海南召开的2012年APEC中小企业峰会上表示。
  不过,“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上升,会对中国产生输入性通胀的影响,通胀压力会在2013年显现,货币政策也应该保持较大的宽松。”
  左小蕾表示,中国当下即使没有进一步的制度性红利释放,在现有投入产出比的情况下,加之大规模的技术进步,其潜在增长区间应该在7%到8%之间。2013年经济增长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应该是在7.5%到8%之间。
  同一天,国家统计局原局长、经济学家邱晓华在出席第六届中江国际论坛时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8%。明年经济将温和复苏,保持在7.5%增速的可能性比较大。
  “未来两年,中国经济很可能延续相对稳定运行态势,如果稳增长力度进一步加大,外部经济企稳进一步显现,明年开始中国经济有可能重回8%以上的轨道。”
  邱晓华指出,政策效应对经济的支撑进一步显现,投资、消费、出口出现企稳回升态势;先行指数预示经济短期景气度在恢复。
  “2013年将成经济温和复苏之年。”投资方面,邱晓华表示,如果今年的投资增速达到21%,2013年的投资增速将不会低于23%。另一方面,消费将表现为平稳增长,“2013年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将会平起平坐。”
  至于出口方面,邱晓华认为,2013年我国的出口增势不变,但增幅会略有回落,明年超过8%的可能性不大。
  基于上述判断,他预计明年政策面基调将保持不变,会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中求进的基调没有改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放在首位。”
  “明年GDP增速定为7%和7.5%均有可能,7%是政策底线,7.5%是大概率事件。”邱晓华进一步判断,未来三五年,中国经济将呈现“中高增长、中低通胀”的特点。“今年通胀将保持在2.6%到2.7%之间,明年会继续维持3%左右的运行格局。”(.上.证)
  多项数据向好 中国经济四季度触底反弹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包括11月份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向好。对此,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11月份经济延续前两个月回暖势头,实现今年预定的增长目标几无悬念。
  具体数据看,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0.1%,比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4.9%,比10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今年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7%,增速与1~10月持平。
  此外,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环比下降0.1%,是同比降幅连续第2个月收窄,也预示着工业企业经济正在复苏。
  在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处长祝宝良看来,虽然市场供求关系并未发生变化,但当期企业去库存已进入尾声,通过近几个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数据判断,当前工业企业正处于复苏状态。“除了个别行业以外,大部分工业企业去库存周期即将结束,未来工业企业将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健增长。”
  与此同时,作为宏观经济重要先行指标,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3个月走高。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表示,预计中国经济四季度会结束短周期下行态势,有望趋于稳定并小幅反弹至7.8%左右,全年经济增长率在7.8%左右。“未来两年中国经济有可能延续7%到8%左右的运行态势,若稳增长力度加大,外部经济企稳,也有可能重回8%以上的轨道,但长期趋势放缓格局还不会很快改变。”邱晓华说。
  祝宝良认为,目前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迹象开始显现,虽然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仍是负增长,但这是结构性问题,对整体经济走势并无大碍。(.证.券.时.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2024年5月31日最新敬告:文明发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票之声 ( 京ICP备09051785号 )

GMT+8, 2025-7-20 00:29 , Processed in 0.050789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