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扩大内需消费投资双管齐下、支持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出明年经济政策一系列积极信号。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再一次被激发。
1、城镇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拉动“数以万亿元计”投资消费 据上证报报道,华创证券华中炜认为,“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此举意义重大。”他表示,人口就是资源,城镇化将再次激发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回顾美国近200年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历史,每一阶段的开发都是一次气势恢宏的‘人’与‘资本’在特定区域的集聚。”在华中炜看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出路势必要从“接单制造”转向“开拓内需”,这将带来人与资本的二次集聚。在内需驱动的基础上,中西部承接东南沿海制造业产业转移,将成我国城镇化的另一大旋律。 国泰君安分析师进一步分析称,“从时间上看,放开小城市、县域户籍限制,给予平等的医疗、教育、住房权利,将是必然的政策选择。”在这个主题下,医疗、婴幼儿教育用品、保障房的需求将保持增长。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此前撰文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 差距就是潜力。中国经济未来的动力在自主创新,未来的空间在城镇化。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对应的都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记者注意到,有关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不缺少方案和办法,需要的或许只是更大的决心。 国家发改委今年8月印发的《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同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与此同时,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落户条件,逐步满足符合条件农村人口的落户需求。继续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等。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刚过50%,如果到2020年能提高到60%多,将间接促进农民至少增收10个百分点。”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表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拉动潜在内需意义重大。 更值得一提的是,“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而户籍制度改革所释放出的购房需求,足以支撑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全联房地产商会名誉会长聂梅生表示。 巴曙松:加码基础设施投资助推城镇化建设 清科研究中心第12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昨日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巴曙松作了主题演讲。他认为经济周期性下滑见底,预计2013年经济温和增长。推动城镇化建设,加码基础设施投资是重要推动力量。 巴曙松认为,2012年尽管仍有一些不确定性,但中国经济周期性下滑的势头已接近尾声,进入“U形”底部的左侧区域,明年经济增速可能比今年高,但还是比较温和的增长。 巴曙松认为,基础设施投资依然是推动2013年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未来城镇化会加速,围绕城镇化布局发展各类基础设施等都是可以预期的。”巴曙松表示,这些因素带动明年经济出现温和增长。具体到城镇化进程方面来看,他认为西部地区推进城镇化的愿望和空间都很大。 基金调仓瞄准城镇化主题 近期基金重仓股的频频暴跌,导致基金净值大幅缩水,不过这背后也隐现着基金调仓的身影。中国证券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A股在四季度出现重挫,但在许多基金经理的眼中,个股的深度调整或成为明年行情布局的好机会,而出于对明年热点板块的预期,部分基金已经开始进行结构性调仓,“城镇化”毫无悬念地成为基金经理重点关注的对象。 海富通基金认为,短期来看,和投资相关的早周期类品种可能有较好的表现,但着眼于明年和更长期,城镇化和改革将在市场投资逻辑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中,城镇化将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提供驱动力,在中国未来面临潜在经济增速下滑风险的背景下,城镇化的推进变得尤为重要。后市城镇化主题板块有望被市场深度挖掘。而围绕城镇化的投资思路,基建、服务业、新型制造装备将是三个重要方向。 光大保德信则倾向于沿着以下两条思路做投资:首先,在周期行业中挑选已经经历了较大程度供给收缩的行业和个股,例如水泥、地产等(但也要注意地产行业的风险正在显现。例如房产税范围力度扩大,房屋库存高涨,房价上涨等也值得特别关注);其次,在消费性行业,如在医药中,挑选有业绩保证的一线龙头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