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剖析/ 见大底需新增开户数持续反弹 分析人士认为,从历史经验看,没有增量资金进场,股市无法获得持续的上涨动力。《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注意到,在A股此前出现历史大底时,新增开户数必有大反弹。 见底前大资金把握先机 社保、险资、QFII一直被市场认为信息灵通、身手迅捷,他们常能既抄底又逃顶。 2009年8月,A股结束反弹出现大跌,而在此前,社保资金却先知先觉提前“开溜”。当时有媒体报道称,当年7月,社保基金从深市净流出6.64亿元,创当时年内单月最大净流出,其做空的地产板块随后也成为主要大跌对象。 而在2010年7月,指数开始反弹,社保基金当年7月初火线增仓30亿元;保险资金则早在当年5月就传出 “险资对股票与股票型基金投资余额调整为20%”的风声。当年8月5日,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账面余额升至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20%的水平。 同样,QFII也表现不弱,2008年6月初,在A股市场于当年4月调降印花税后,作为外资炒作A股的“新华富时A50中国基金”交易较为平稳,卖空额仅占全天成交额的0.01%左右。然而,到了6月5日,极少数先知先觉的外资开始做空A50基金,当日卖空额占成交额比重也从0.01%提升至0.16%。6月6日,就在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出台的前一天,外资开始大肆做空A50基金,当日卖空额猛增到该基金全天成交额的30.98%。 除上述历史数据外,从中登公司月度A股新开户数据中也可看出主流资金抄底能力。如2012年1月股市阶段性见底,而险资在2011年12月新增开户数达到10户,而此前11月仅新开1户。 社保基金、保险资金、QFII的眼力和能力都是显而易见的,也得到了市场关注和认同。如今,他们在新增开户方面表现不够积极,也让投资者对后市行情难以乐观。 两次大底前新开户数猛增 众所周知,A股市场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得益于股改政策推动,但股改背后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当时出现的基民排队认购新基金现象就是一个缩影。有分析人士认为,如今A股新增开户数下降表明增量资金入场减少,股市缺乏活水。 “没有增量资金,股市靠什么推动上涨”?一位私募人士如此对记者表达了他的担忧。《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股市流通市值持续上升的情况下,成交额却并未同步放大。 以“真实换手率(真实换手率=日均成交额÷流通市值×100%)”指标来计算,2005年5月沪市真实换手率是一个低点,当时沪市流通市值为6285亿元,日均成交额为53.42亿元,真实换手率为0.85%。之后,随着沪指见底998点,真实换手率得以提升,如2010年10月沪市流通市值为12.69万亿元,日均成交额为2337亿元,以此计算,真实换手率提高到1.84%。 然而,在今年年初反弹前的2011年12月,沪市流通市值为122851亿元,日均成交额为465亿元,以此计算,真实换手率只有0.38%,竟不足998点历史大底前的一半水平。 从中登公司数据看,2012年9月期末持仓A股有效账户数占期末A股有效账户的比重为40.94%,10月这一数据减少到40.76%。 2012年9月,期末已上市A股流通市值达到1亿元的账户中,自然人为794户,机构账户为5345户,而10月流通市值达1亿元的账户中,自然人户减少到785户,机构账户减少到5330户;在市值1000万元~1亿元级别账户中,9月自然人有15461户,10月减少到15251户;9月机构账户有7681户,10月减少到7515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注意到,在以往A股历史重要底部之前,往往会出现新增开户数大幅放量的现象。 比如在2012年初沪指2132点底部前一周(2011年12月26日~2011年12月30日),新开A股账户数为16.28万户,而在12月初(2011年12月5日~2011年12月9日),新开A股账户数合计仅为13.90万户。 又如沪指见底1664点前一周 (2008年10月20日~2008年10月24日),新开A股账户数合计为16.11万户,而在见底1664点当周(2008年10月27日~2008年10月31日),新开A股账户数高达19.49万户。 分析人士认为,这表明随着底部临近,新开A股账户数会大幅增加,显示场外增量资金逐步认可股指当前水平,从而形成“羊群效应”推升股指。 而上周新开A股账户数仅为7.23万户,这远低于见底2132点和1664点前期的水平,更遑论开户数大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