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抓住了“时间窗口” 这10年间,改变的不只是油价。 “10年走下来,无论税费本身,还是整个经济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燃油税费改革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化了。”高培勇说。 高培勇分析指出,一方面,随着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代表的各项税费改革的深入,税费改革同政府收入行为及其机制挂起钩来,从而被赋予了规范政府收入行为及其机制的意义。 另一方面,随着针对开征燃油税问题而展开的广泛调研,特别是围绕燃油税内涵与外延而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的多方求证,两类不同性质的燃油税逐渐进入人们视野:作为一般性收入、可统筹安排于各项政府支出的燃油税;作为专项收入、须专款专用于公路的维修或建设支出的燃油税。两相比较,究竟要用怎样的燃油税取代既有各种收费? 同时,最初的燃油税改革方案,只是围绕公路的使用行为,在公路使用的“小天地”内谋划。然而,随着低碳经济理念在全球范围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政策目标,节能减排已经日渐融入现实生活。控制燃油消费,显然就在节能减排视野之内。而当两方面政策目标获得叠加后,原有成品油税费改革方案,也随之加以全面系统的调整。 此外,包括改革带来的管理部门之间职能的转移,日益庞大的人员安置规模,国际油价的频繁波动和中国对燃油需求量的急剧膨胀,……多重因素叠加,剪不断、理还乱。 所有这些变化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在今天的中国,成品油税费改革所牵动的因素,已非限于税费改革范畴,甚至不限于财税管理领域,而是事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变量。 “既然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关它的改革方案,不能不通盘考虑、整体谋划,争取‘一举多得’、‘多方共赢’之法。”高培勇说。 2008年底,正是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一方面,当时的宏观经济政策亟待拉动内需,取消政府围绕公路的相关收费并改为征税,对于规范政府收入,减轻社会负担,扩大内需,具有特殊的政策功效。另一方面,国内僵化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已经走到尽头,不仅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几度出现倒挂,炼油厂亏损严重。而且,在地方炼油厂陷于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下,国内市场供应紧张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迫切需要理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合理引导成品油消费。 英国管理学家普希尔曾说,再好的决策也经不起拖延,当机立断至关重要。 当年7月,国际油价从最高147美元/桶一路下行,至12月纽约市场油价最低已跌破40美元/桶。而当时,中国国内成品油价格大体相当于80美元/桶的水平,已经远高于国际油价。 时间“窗口”被打开。 中国政府迅速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推出了成品油税费改革。2008年11月11日,国务院召开了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工作会议。在不到一个月以后,12月5日,当时财政部等四部委局就联合发布公告,就此改革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8天后修改稿完成。12月18日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 最终推出的成品油税费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提高现行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以取代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费(包括海南燃油附加费,以下同)等六项收费和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包括二级公路上的隧道、桥梁收费,以下同). “这次改革,抓住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实现‘节约环保、规范发展、稳定供求、公平减负’为主要目标,统筹兼顾,协调联动,综合推进燃油消费税、交通收费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三项重要改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008年12月在成品油价税费改革省区市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如是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