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动因】 四大动力推进国际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化程度上,中资银行在2012年上半年纷纷交出漂亮的成绩单。中期报告显示,四大行的境外资产、盈利和机构数目均实现稳步增长。 首先是境外资产规模快速提高。截至2012年6月末,中国银行境外商业银行业务的资产总额为4907.6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19.78%;工行2012年6月末境外机构总资产1666.4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33.6%;建行境外资产比上年末增长22.37%至约860亿美元。 其次是境外盈利增长迅速。今年上半年,中行境外机构实现利润总额25.98亿美元,同比增长22.66%;工行的境外机构实现税前利润8.64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增速超过境内机构;农行境外业务实现净利润1.26亿美元,同比增长63.6%。 从境外分支机构的拓展来看,截至2012年6月末,波兰分行、斯德哥尔摩分行、内罗毕代表处顺利开业,境外机构总数达到599家;工行已在3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52家境外分支机构。 是何原因驱使着中资银行不遗余力地“走出去”?在廖强看来,一是各银行在国内资产的扩张受到监管指标约束,而境外机构的贷款几乎不受约束,因此提高境外业务比重,也就能提高整个集团的资本使用效率和股本回报;二是中国企业迅速在海外扩张,以及外国企业增加对中国投资,均对中资银行的海外服务产生了相应需求;三是中外企业以人民币进行国际贸易结算日益频繁,为中资银行创造了业务契机;四是大型欧美银行在金融危机后纷纷去杠杆化,收缩新兴市场业务,中资银行得以“乘虚而入”。 另外,监管层也一直呼吁中资银行要加快国际化步伐。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9月份撰文指出,大型国有银行要提高国际化水平、金融服务水平和风险管控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境外资产和利润比重。另外,《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第六章特别提出,要完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相关制度,引导其采取有效的海外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型人才储备,发展我国大型跨国金融机构。 【抄底支招】 股份行不可盲目走出去 股份制银行的国际化步伐也一度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2008年9月,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今年3月份,招行宣布集团第一家海外财富管理中心——永隆私人财富管理中心在港开业,被业界视为收购三年后两行顺利整合的一个里程碑。 不过,民生银行的国际化却遭遇挫折。该行在2008年参股了美国联合银行控股公司,后者控制的联合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华人社区及在华的美国企业。然而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联合商业银行却不幸倒闭,令民生银行遭遇超过8亿元的投资损失。 廖强指出,与国有银行相比,股份制银行在国际化的尝试上处于劣势,盲目走出去并不现实。首先是因为股份行对国际大型企业的服务空间小;其次是股份行的资本利用率比国有行高,可用于海外收购的“闲钱”不多,如果收购对象是盈利波动性较大的小型金融机构,很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宗良也不赞同股份制银行“跟风”国际化。他对记者表示,中资银行并不一定全都要“走出去”,国家应当重点培养和鼓励几家具有优秀资本实力、抗风险能力的银行“走出去”。 但廖强指出,香港虽然作为境外市场,但文化与内地接近,容易产生两地联动效应,招行收购永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股份行在香港市场上的机会比国外更多。 据资料显示,越来越多的股份制银行开始走出境外,第一站就选择港澳地区。例如,2011年6月浦发银行香港分行开业;2012年3月,民生银行境外第一家分行也落地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