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9月中旬,关于建设银行计划斥资千亿元收购欧洲银行的传闻,使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赛跑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并购国外同行,是中资银行提高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方式。今年上半年,各大行均顺利实现境外资产、境外盈利和境外机构数目的稳步增长。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海外商业银行业务资产总额比上年末增长19.78%;工商银行境外机构总资产比上年末增长33.6%。 各中资银行的“走出去”策略孰优孰劣?“走出去”的布局是否暗含风险?谁又会成为国际化赛跑的领跑者? 今年9月中旬,关于建设银行拟收购一家欧洲银行的传闻搅动市场。虽然消息很快遭建行新闻发言人否认,称该行尚无具体的收购计划、对象和金额,但有趣的是,建行的否认并没有熄灭已经鹊起的关于中资银行再掀海外收购热潮的猜测。业内人士认为,关于建行的海外收购传闻,或许正是市场所期待的。 过去10年来,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大型银行在国际化道路上的追逐十分吸引眼球,在国际化程度上,中资银行在2012年上半年纷纷交出漂亮的成绩单。“建行的收购传闻体现了国际市场对中资银行国际化的高度关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这些年来,中资银行各有各的“走出去”想法,也正各自布局国际化道路。 【进程盘点】 四大行的国际化赛跑 中资银行的国际化竞跑一直进行,主要体现为两种模式,一是设立海外分支机构,二是并购外国公司。前者手续比较简单,但需要一定时间融入当地市场;后者较容易进入对方市场,但是审批手续复杂,且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整合。 资料显示,中国银行的国际化起步较早,至今在境外资产占比、境外机构数目上仍稳坐中资银行的头把交椅。工商银行近年来一直向国际化领先的中国银行步步紧逼,依靠其雄厚的资本实力频频在海外收购,其中包括2007年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11年收购美国东亚银行等,在暂时领先的中行背后穷追不舍。 “虽然工行国际化起步比中行晚,但除了港澳地区这些中行具有传统优势的市场之外,在其他市场,工行正通过海外收购逐渐缩小与中行的差距。”标准普尔金融机构评级服务董事廖强对记者表示,工行通过收购当地银行拓展海外市场的深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赶超策略。 建行在这场国际化竞跑中也不处于弱势。建行较早的一次海外收购,还要追溯到2006年,当时建行以约97亿港元收购美国银行并更名为建行亚洲,初步完成业务的国际化布局;2009年又收购了美国国际信贷,巩固其在香港市场的信用卡业务。建行办公室相关人员对记者表示,该行台北分行的申请已获银监会批准,旧金山设立分行的议案已获董事会通过,迪拜、多伦多、俄罗斯等分支机构的申设和筹备工作正同步推进,该行将力争到2015年完成在新兴市场、重要市场和主要金融中心的机构布局。 四大行的国际化竞争策略各有特点,中行主要依靠增设海外分支机构的方式,实现有机增长;工行以海外资本并购为主,增设海外分支机构为辅;农行仍比较注重国内市场,国际化刚刚起步。 至于建行,廖强指出,其国际化步伐相对工行和中行则显得较为保守和谨慎,海外分支机构的拓展速度较温和,目前仍以深耕香港市场为主。 实际上,建行在收购和扩张方面的谨慎早已被业内熟知。2008年3月,时任建行行长的郭树清在公开场合指出,建行2006年在成功收购美银亚洲之后,曾做了大约26项并购专项研究,但一例都未实施,最主要原因在于风险因素。 “目前来说,每家银行各有优势,每种模式各有利弊,所以目前很难判断哪家中资银行会成为国际化的最终赢家。”赵锡军说。(证券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