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成本压力同样困扰着其他的煤制油企业。 "我们也在向有关部门呼吁,希望能给煤制油生产企业减免消费税。"伊泰股份财务部部长王天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采用煤炭间接液化技术,每生产一吨煤制油的成本高达6300元,但生产出的每吨油要征税1100元,最终企业的利润仅为800元/吨左右。 生产"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项目的内蒙古大唐国际再生资源公司副总经理王文儒也认为,煤化工建设要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行业本身就依赖政策扶持,即使全部投产也不敢奢望盈利太多。王文儒表示,希望政策能在所得税、土地使用税等税种进行减免。 上述多家企业希望政策"帮困",实际上折射出目前煤化工行业在短期难以实现商用的困局。 "国家进行建设这种示范项目,当然不是不考虑成本和经济效益。"煤炭科学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副院长陈亚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的新型煤化工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示范项目的赢利没必要过于严格。 但是,对煤化工企业来说,依靠政策扶持并不是长久之计,更应考虑的是对现有工艺进行优化,降低管理成本和实现透明运营。而对于整个煤化工行业来说,产业化之路也是必然选择,这就需要政府进行长远规划和有序引导,从而避免如光伏业依赖政策补贴、缺乏议价能力而陷入产业困境。 将耗掉四分之一的黄河水? 值得一提的是,当业内感慨新型煤化工投资热潮即将来临的同时,关于发展新型煤化行业的质疑从来未曾间断过,其中最大的质疑来自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项目对水资源的消耗。 目前,中国主要煤炭产地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保有量仅为全国水平的1/10。而这些基地中从煤炭开采、洗选、火力发电到煤化工的整个过程高度耗水,水资源条件不可避免地成为开发煤电基地的重要制约因素。 上海华然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赵辰介绍称,综合行业的平均水平来看,目前生产一吨煤制油的耗水量约为9吨,煤制烯烃约为20吨,煤制二甲醚约为12吨,煤制天然气(甲烷)耗水量为6吨,煤制乙二醇约为9吨。由此看来,煤化工的高耗水成为最大隐忧和软肋。 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水资源的确已经限制到煤制油项目的发展,目前公司的水源来自一百多公里以外,而如果要扩产就必须要考虑新的水源问题,下一步预计将引用黄河水进行工业生产。 然而,看上黄河水的不仅仅是神华煤制油一家。本报记者了解到,内蒙古东部、宁夏、甘肃、陕北等多地的煤化工项目,都将水源盯住了黄河。 "到2015年,西部煤电基地大规模开发每年将消耗至少近100亿立方米的水,这将加剧西部省区已经显现的缺水危机。"8月14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发布研究报告称。 根据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与《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建设14 个大型煤炭开采基地,包括山西、陕北、内蒙、新疆、河南、云贵等地,计划在此范围内打造煤电一体化开发建设的16个西部大型煤电基地。 "全国16个大型煤电基地每天用掉的水,是北京城区日供水能力的9倍。"8月29日,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孙庆伟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蒙东、陕北、黄陇等地的16个大型煤电基地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将会用掉1/4条黄河的可分配水量,如果不加以控制,黄河断流危机将愈演愈烈。 孙庆伟认为,多个地方的煤化工项目自规划起就忽视了对水资源的破坏程度,因为国家建设煤化工项目是站在能源战略的高度,地方则是为了拉动投资、发展当地经济,煤化工项目对水资源的破坏程度并没有得到重视。(.中.国.经.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