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趋势/ A股暂难感受放松利好 由于担心商品价格抬头、热钱回流中国、房价上行等因素,虽然CPI已经进入1时代,但货币政策却陷入了困局。相比以往那种步入降息周期后股市见底上涨不同,短期内,市场这种"利空不至,涨跌不易"的格局仍将维持。 "前瞻性"=担忧? 货币政策的纠结实际上早在7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内容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当时,会议提出的是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给市场泼了一瓢冷水。 统计显示,2007年 "中期会"提出的是 "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股市三个月后见顶6124点;2008年中期提出的是 "从紧"的货币政策,所以股市一直跌到2008年底;2009年、2010年中期提出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以此后的股市依旧能够反弹甚至大涨;2011年中期提出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股市便继续下跌。 如今,"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执行,期望稳健货币政策下股市出现大涨,似乎不太现实。 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阶段将把握好"稳中求进"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与一季度报告相比,新增了"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并将政策"前瞻性"放在第一位。 那么,这里说的前瞻性是什么呢?分析人士指出,所谓的前瞻性实际上就是对未来经济数据的担忧。 中金公司分析师徐小庆认为,央行迟迟不下调准备金率的最主要原因是房地产调控效果不显著,之前货币政策过快放松已经导致房地产价格出现局部反弹;其次,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导致经济下滑并没有伴随大量失业且通胀大幅回落,降低了快速放松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再次,近期国际大宗商品和国内非食品价格出现反弹,也使得央行担心过快放松会导致通胀预期重新抬头;最后,市场利率的过快下降会导致人民币加速外逃,央行维持较高的利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减缓外汇占款减少的速度。 降息周期利好效应减弱 在连续两次降息后,A股并没有如历史规律那样走出见底行情。而在过往的两次降息周期确认后,股市都是走牛的:1996年5月1日首次降息的次日股市出现大跌,但随后却迎来一波涨幅约240%的大牛市,沪指从600多点涨至2245点;2008年的首次降息后虽然股市也出现下跌,但一个半月后见底1664点,随后迎来一轮指数翻倍行情。 如今,距离6月8日的首次降息已经过去了2个半月,股市却丝毫不见反转走牛的迹象,这是为什么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以往进入降息周期后,货币政策放松十分明显。然而,在7月31日的中期经济会议后,市场并没有见到大规模的宽松政策出炉,仅有地方政府零星的刺激计划。 "归根到底还是货币政策没有明显放松,资金不敢积极参与。"一位私募人士这样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如何判断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放松?光大证券(601788)分析师王峰指出:"信贷放量是更关键的货币政策放松信号。" 王峰表示,政府关于"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表态意味着总体上来看货币政策会往更宽松的方向迈进;而"加大存量信贷资产的结构调整力度"的表态则表明央行希望逐渐改变目前新增贷款中票据和短贷占比偏高、中长期贷款占比偏低的状况。在此背景下,信贷放量和中长期贷款占比明显回升,才是更关键的货币政策放松信号。 或许,只有等待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信贷放量信号,股市的上涨才能真正到来。(每日经济新闻 任世磊,郎晓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