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之声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票之声 首页 财经焦点 查看内容

6月末温州不良贷款余额181亿 第二波危机正酝酿

2012-8-14 08:17| 发布者: 郎少| 查看: 508| 评论: 0|来自: 财经

摘要:   绸缪温州再危机  温州炒钱热潮逐渐降温,民间融资体系尚未修复,银行不良资产飙升,惜贷倾向明显,中小企业资金链条仍然紧绷。要防止债务危机回潮,温州须着眼金融实业再平衡,政策重心应放在"降成本、救企业 ...
  金融、实业再平衡
  相对于温州金融过度虚拟化,其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更为迫切。要引导民间资本回归实业投资,政府应切实放开针对民间资本而设定的种种禁忌
  各种渠道融资规模迅速收缩,实体经济低迷,企业资金链紧张度加剧,新一轮债务危机风险再度酝酿。
  巴曙松指出,从全球债务危机处理的普遍经验看,保持合适的流动性,使去杠杆的过程平缓推进,是避免危机逐步扩大和恶化的重要路径。
  以"应急贷款"为名义的过桥垫资,不失为一种紧急应对的办法。上述温州金融界权威人士表示,应急转贷现在运作频繁,在转贷的帮助下,银行贷款还能保持略增的水平。
  "银行短贷可以及时输送流动性,但温州更需要的是中长期资金,这对温州实业重新调整方向更具有意义,如果仅仅是短贷,企业还没有打开局面,立刻面临偿还资金的问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分析。
  "温州现在'不死不活'的局面,不单是金融问题,而是实体经济的问题。"上述温州高层权威人士直言。
  孙立坚表示,由于实体经济缺乏创造利润的来源,各类社会融资无法有效地注入实体经济。同时,没有实体经济的真实恢复,仅靠大量流动性的注入,不过是延续了温州危机前民间资金的投机套利游戏而已。
  温州区域经济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实体经济发展滞后与金融业快速发展之间的严重不匹配,导致产业空心化和金融虚拟化。
  目前,温州的银行信贷规模与GDP的比值达到1.9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2倍,金融业发展程度极高,但社会融资的40%流向温州区域以外,当地信贷投入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高。
  今年一季度,温州银行业实现净利25.23亿元,同比增长29.02%。今年2月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6.5%,亏损额6.35亿元,同比增长97%。两项数据在去年9月危机爆发之初,更加悬殊。这是两者严重错位的具体体现。
  巴曙松认为, 表面上看,本次温州的民间借贷问题是一个金融问题,但从实地调研的反馈情况看,它更像是一个金融与实体经济长期不匹配所产生的体制性风险,在金融领域特别是民间融资领域的集中释放。
  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寻找实业与金融发展的平衡点。相对于温州金融的过度虚拟化,其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更为迫切。
  温州问题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效率在下降,长期资本回报率越来越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分析,"由于在实体经济中找不到更多投资的机会,大量资金越来越脱离实体,到虚拟领域去炒楼、炒地,炒大金属、炒商品。"
  "尽管政府也看到这个问题,前些年出台了'36条',最近又颁布了'新36条',但具体落实收效甚微,民间资本面对一些垄断或半垄断行业时,还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看不见的'玻璃门'壁垒,是进不去的。"
  他认为,要引导民间资本回归实业投资,政府应切实放开针对民间资本而设定的种种禁忌。
  政策重心调整
  针对温州危机发生的深层结构性矛盾,并充分考虑其治标、治本之需,新的主张是,改革需兼顾长短期战略规划,配套政策应有轻重缓急
  自去年温州危机爆发,如何救急以及如何治本,各方即争论不休。
  长期来看,学界所形成的一个共识是,中国许多地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产业升级提高资本回报率,使资源要素能够从低效率的部门自由地、低成本地转移到高效率的部门;同时要推动产业内部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等。在温州危机后,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业界主张,并对相关决策产生影响。
  针对温州危机发生的深层结构性矛盾,并充分考虑其治标、治本之需,新的主张则是,改革需兼顾长短期战略规划,配套政策应有轻重缓急。
  孙立坚认为,转型升级的改革需要时间,在经济下行的时候,不能倒逼企业转型,倒逼的后果就是企业死掉。首先要通过减税等积极财政政策先让企业活下来,等经济上行,再加快推动转型。
  他建议,温州应该调整政策的重点和核心,首先着眼于降成本、救企业,先把实业救活,同时要把企业进行金融炒作的口封死,将多数企业拉回实业。而不是在短期内试图通过产业升级救企业,这是死胡同。
  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也认为,现阶段应该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增强政府的服务引导功能,尽快解决企业短期内盈利生存难题,长远看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于急功近利的产业升级政策,可能蕴含本末倒置的风险。孙立坚说,现在不论中央的政策,还是温州的政策,可能令当地实体经济更加空心化,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程度加剧。
  部分商业银行人士透露,目前温州一些外贸企业仍在进行假贸易活动。由于人民币贬值,外汇升值,很多进出口的企业通过做大贸易额度,把外汇做质押,拿到钱后再炒汇。这些企业利用政府决策空当,打着产业升级的牌子进行虚假贸易活动,实际上是利用产业升级的钱进行金融套利。
  也有部分温州企业开始酝酿转变角色,计划利用温州金改所提供的空间,合法赚取息差,重新"以钱炒钱"。孙立坚说,"当地企业家普遍感到做金融的前景更广,赚钱快,但他们擅长的是做实业,而非金融。"
  一些学者提醒,当地企业家们的心态表明,当前政策重心需要更加明确转向以救实业为主。过多强调刚开始的金融改革试验,容易淡化实业回归的重要性。
  事实上,自今年以来,温州各界、特别是政策重点的确更多放在金融改革上。
  但在孙立坚等学者看来,金改解决的是资金配置效率问题和资金价格问题,对部分企业融资或有帮助,但资金价格并不是导致当地企业脱离实体经济最重要的因素。
  7月10日,温州市市委书记陈德荣、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等多人,前往北京拜会"一行三会"高层,寻找政策倾斜和支持。
  知情人士透露,包括设立民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转制村镇银行等领域的沟通并不顺畅。同时,4月底递交国务院的《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送审稿)》,至今尚未正式获批。
  据了解,央行对温州金改的态度极为审慎。今年6月,央行曾就温州金改组织讨论会,副行长胡晓炼主持会议并听取专家意见,但未做任何表态。
  参与温州金改的一位专家表示,金改还是没抓到温州问题的本质,仅仅是放松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体系,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体系,但是并没有解决民间金融如何与正规金融差异化发展的问题。如果仅仅放低门槛,事实上却让民间金融和正统金融恶性竞争,显然是 不利于民间金融生存的。
  "金改恰恰缺乏与实体经济有效衔接",浙江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史晋川将金融视为"自来水网管",实体经济称作"锅碗瓢盆",纵然水流畅通,若实体经济千疮百孔,仍将无法有效吸收。
  温州会否经历二次危机?
  一些学者认为,这有可能是大概率事件。孙立坚称,温州资金还没有找到实体经济可以依托的主体和平台,同时,温州资金是一群不太懂风险和管理模式的人,以低价进高价出的商业模式在运作。金融的风险在未来,而风险和收益是错位的。
  史晋川等人提醒,温州金改要成功,须确保各类融资渠道的资金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投入节奏和规模与实体经济运行节奏相匹配,只有金融和实业实现再平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才有现实可能性。
  温州当地和部分金融专业人士则认为,此次金改所获得的局部突破,有望在危机之后为温州金融和经济的重振提供多种动能。
12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2024年5月31日最新敬告:文明发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票之声 ( 京ICP备09051785号 )

GMT+8, 2025-5-3 15:05 , Processed in 0.04795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