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据公布在即 降准预期空前高企
明日,7月份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如CPI、工业增加值等发布,市场对降准的预期再一次升至高点:众多机构预测7月份CPI将迎来"1%时代",能为政策调控提供诸多空间。央行降准已箭在弦上? 实际上,早在央行两月前首次选择逆回购以缓解市场流动性短缺时,敏感的业内人士便已猜测央行或将降准,但事实是央行持续两月选择逆回购,降准则一拖再拖。不过市场利率的不断上行,被认为降准势在必行。 此外,近期央行一周两提货币政策"有效性",并表示下半年继续加强预调微调,发挥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这在业内人士看来,似乎也让降准成为趋势。 恒生银行昨日发布的报告预测,鉴于全球经济形势恶化即通胀回落,政府或将进一步推出刺激措施,央行亦可能将于年底前调低银行存准率3次、降息两次。不过,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预测,8月份央行或将下调存准率0.5个百分点,但降息可能性不大。(.北.京.晨.报) 叶檀:若7月经济数据不佳 降息可能性比降准大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央行6、7月份两度降息后,实体经济的需求仍显疲弱,内生增长动力还需增强。一些分析师认为,如果即将公布的7月宏观经济数据不佳,8月央行很可能再次下调基准利率。 而考虑到目前货币扩张能力较强,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位于较高水平,8月央行降息的可能性大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此,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作出了自己的判断。 叶檀:降息的可能性是要比降准大,因为这两个工具的功能是不一样的。降息主要是缓解债务的风险,现在一些地方都出现了债务链条,包括担保链条的风险,通过降息可以缓解一下。 降准是一种释放货币的办法,从现在的数据来看,其实银行并不是没有钱,而是找不到合适的贷款机会。企业现在有钱也不会去贷款,因为他找不到消费者。 所以在这种时候,就像欧洲一样,增加基础货币的发行量是没有用的,现在唯一的办法是利率降到最低。对于国内来说,现在也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中.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