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3 大股东增持潮起 监管部门鼓励但勿强求 A股市场上,大股东或管理层增持往往被视作利好。因为他们通常比普通投资者更了解上市公司,市场常常将其增持解读为公司股价被低估,或是大股东和管理层看好公司成长性。 在大盘屡创新低之际,市场视"大小非 "减持为洪水猛兽,视产业资本增持如久旱后的甘霖。本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甚至连机构投资者都开始呼吁监管层再次出台鼓励增持政策,鼓励大股东增持是机构最希望看到的四大股市政策之一。那么,投资者美好的愿望能实现吗? 产业资本增持超去年全年 事实上,随着市场估值水平降低,近期产业资本增持的力度已经大大增强。 7月,就在越来越多的中小投资者割肉离场,甚至注销账户,彻底离开这片"伤心地"的时候,上市公司高管、产业资本却反其道而行之,果断选择增持,力挺自家公司股价。 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7月19日,产业资本对上市公司股票的增持总数超过22亿股,月均增持3.21亿股;相应的市值总额和月均额分别为141亿元和20.14亿元。其中,7月以来的增持股数合计为11470万股,估算市值约10.15亿元,涉及67家上市公司的161名主要股东。而在2011年,产业资本增持股份总额约17亿股,月均增持1.42亿股;对应的变动市值总额约165亿元,月均额为13.76亿元。也就是说,今年前7个月,产业资本增持力度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本周,在沪指跌破2132点"钻石底"之际,产业资本和高管们继续高调增持。周五,茂业国际宣布2012年6月5日~7月25日,在上交所通过场内购买购入大商股份 (600694,收盘价38.15元)共1332.5万股,消息一出,大商股份周五午盘后由绿翻红,大涨8.29%报收。中鼎股份 (000887,收盘价8.60元)也公告了6名高管周二联合增持的消息,并且6名高管还表示未来12个月内将继续增持。 3月已出台鼓励增持政策 对于大股东增持,管理层一直明确表达支持态度。 今年3月15日,证监会正式开始实施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二条及第六十三条的决定》(下称《决定》)中就为大股东增持大开方便之门,包括对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不发生变更的发行行为引发的要约收购义务豁免,不再需要履行行政许可审核程序等。原来规定股东在增持到29.9%后,若想继续增持须进行要约收购;而新的规则修改为增持比例达到30%后,"既可以发起要约收购,也可以按照每年不超过2%继续自由增持"。另外,持股30%以上的股东每年2%自由增持股份的锁定期从12个月降至6个月。《决定》出台后,市场叫好声一片。 那么,管理层还有没有继续出台诸如税收减免之类政策的必要,以鼓励大股东、高管们继续增持呢? 从上述 《决定》中修改事项来看,证监会仅仅是简化了行政流程,并适当放宽了一些增持条件,并没有对大股东和高管的增持做出硬性规定。这传达出了管理层对大股东增持的支持态度。但如果管理层为了救市再出台诸如减税之类的政策,那么一是可能涉及到多部委协商,流程会很复杂,二是凡事过犹不及,行政干预过多后,会不会有新的不可知因素诞生?会不会有违市场化改革的初衷?这些都是未知数。 增持样本之汇金:系市场行为 A股市场上,增持行为中最被关注,也最容易引起争论的,莫过于汇金历次增持四大行。 2008年9月,次贷危机传导至A股市场。9月18日,汇金增持工行、中行、建行(当时农行未上市)各200万股,并公布增持计划。时隔一个月,大盘探底1664点后反弹,开启了2009年小牛市序幕。 去年10月,汇金再次公布增持四大行计划,至今年一季度末,半年时间增持耗资逾25亿元,特别是在一季度增持中行8363.02万股,更是引市场侧目。 不过,从四大行走势图来看,汇金这次出手既没有稳定四大行的股价,也没有改变指数运行轨迹。工行、中行、建行A股均创出三年来新低,沪指本周也跌破2132点的心理关口。今年以来,上证指数跌幅达3.21%。 为什么投资者常常疑虑汇金增持的性质,说到底还是与一个根本问题有关:汇金增持到底是行政手段还是市场行为? 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洪磊曾在一次会议上表示:"汇金是一个很好的机构投资者典范;它有实力,有股权,能够改进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换句话说,汇金是一个具有国家使命的机构投资者,一只主权财富基金。 既然是机构投资者,那么把汇金的增持看做是市场行为或许更为贴切。汇金上半年对四大行增持或许出现了浮亏,但相比每年动辄获得的千亿分红,完全不值一提。试想一下,如果现在沪指处于6124点、四大行创出历史新高,那么汇金还会增持吗? 如果连汇金的增持都不是政府扶持市场的行政手段,那么管理层还会对增持行为做过多干预,甚至出台强制增持措施吗?恐怕很难。 证监会可以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制定分红计划,提升股东回报,因为这样可以平衡上市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利益,也有利于股市发展。但前提是,要建立在上市公司有钱可分的基础上。同样,你不能强求大股东和高管们在他们认为不适合的价格买自家股票,因为这就违背了市场规律,也否认了理性经济人原则,但像3月15日出台的《决定》那样,为大股东增持提供便利,可能是最为可行的措施。 增持潮多对应大盘低点 不可否认的是,当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开始增持自家股票时,市场信心也会跟随恢复。 广发证券罗军在研报中指出,从历史上看,市场处于熊市时增持事件发生较为集中,增持事件集中爆发的时间段刚好对应了大盘走势的低点。而集中性的增持事件可能意味着股票价格被严重低估,后市可能存在上涨机会。"大量的买入行为可能表示管理层认为目前公司价值被低估、价值提升空间较大,或者对于公司未来经营充满信心。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到,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持有增持公告事件股票5日平均可获得0.92%的累积超额收益,年化超额收益可达44.16%。" 不过,在现在的时点上,宏观经济可能在三季度见底或是促使增持潮出现的内生动力。 7月24日,汇丰公布的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初值为49.5,为5个月以来的最高值,同时中国制造业产出指数初值为51.2,较6月份的49.3有所上升,创9个月以来最高。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认为,7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初值温和回升到5个月以来的最高值,表明前期的宽松措施开始产生效果。而快速回落的通货膨胀率为实施更为宽松的政策创造了空间,随着宽松政策全面产生效力,经济增长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内明显好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