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央行们莫放弃,请再接再厉 经济学人(Economist)近日刊文指出,央行虽然无法取代无能的政客,但他们还能做出很多支撑疲软经济的贡献。 过去5年来全球各大央行都在悉心治理疲软的经济,有一阵子治理似乎奏效。通缩被避免,经济出现短暂性复苏,但当经济再度陷入衰退,而长期国债收益率触及历史低点后,一场关于央行是否做出正确之举的辩论开始升温。 由部分知名经济学家领衔的一派阵营认为央行做得并不足够。这些学术专家希望央行采取更为激进的举措提振需求,比如暂时将通胀目标提高或者印钞购买诸如企业债券在内的更多领域资产。 而包括许多央行官员在内的另一阵营则认为应谨慎行事,美联储(FED)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公开对由美联储大规模债券购买导致的经济扭曲表示焦虑。而欧洲央行(ECB)行长德拉基(Mario Draghi)已经明确表示欧洲央行不应、也不会弥补政客失败行动留下的"烂摊子"。 到底哪一方是正确的?世界清算银行(BIS)对央行激进主义的批评声尤其响亮,其担忧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变成使政府拖延做出艰难决定的拐杖。 但这不表示央行做错了。缺乏流动性和资不抵债的界限非常模糊:央行给予的支撑越少,会把许多缺乏流动性的机构推向资不抵债的边缘。尽管政客无能,但也轮不到央行来指责他们。央行应做好其本职工作稳定物价、确保金融稳定、以及(美国的例子)使就业率最大化。 就上述的标准而言,央行做得并不算太多。 因此央行的使命清晰指向更多行动。但因长期收益率触及历史低位,更多量化宽松的影响正在减小。央行持有大量主权债券令金融市场扭曲。因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大,控制未来通胀的难度在加大,长期维持近零利率可能造成泡沫,而诸如改变通胀目标的更多举措可能令金融市场恐惧。 这些风险是实际存在的,但都是可控的。初期的泡沫和金融市场扭曲可以通过加大资本银行的存款保证金来解决。大型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无论是目前还是未来都不会自动暗示高通胀;后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坚毅的政策如何在经济出现持久性复苏时收紧。而不作为的成本则包括:美国长期陷入经济停滞、英国衰退恶化、欧元区衰退程度更甚。 因此央行官员们应聆听学者们的意见。央行行长们已经帮助避免经济情况陷入灾难,现在不是放弃的时候!(.F.X.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