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方关注的目光中,蓝筹股重拾活跃;成交出现显著放大;蓝筹股估值水平依旧偏低;机构资金正不断增持大盘蓝筹股 编者按:最近,证监会反复倡导理性投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蓝筹股闻风而动。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明确指出,蓝筹股已经显现出罕见的投资价值。今日本报再次对沪深300中的大蓝筹股蕴含的投资价值进行分析,并从树立正确投资理念、减少盲目跟风炒作等几个角度解读价值投资的重要意义。 多重利好暖蓝筹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前几天刚发表"力挺"蓝筹股的言论后,本周四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在发布的答记者问中,再度倡导投资蓝筹股,而股指也在蓝筹股的不断走强出反复创出今年以来新高,一时间,蓝筹股成为场内场外的热门话题。 分析人士认为,证监会短时间内两次力推蓝筹股投资,显示出监管层对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投资理念的重视,加上市场中蓝筹股的估值修复,表明蓝筹股的投资价值正在逐步被各方认可。 蓝筹股是投资价值之柱 管理层发声,蓝筹股是市场投资价值所在。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指出,目前蓝筹股已经显现出罕见的投资价值。我国上市公司总体上的成长潜力更大,而目前的估值水平平均只有15倍左右的市盈率。其中沪深300等蓝筹股的静态市盈率不足13倍,动态市盈率为11.2倍,显示出罕见的投资价值,这意味即时投资的年收益率平均可以达到8%以上。 随后,在本周四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在发布的答记者问中,进一步表示,持续倡导理性投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目前,沪深300指数公司占总市值的65%,营业收入占全部的74%,净利润占全部的84%。这些数据表明,蓝筹股就是市场的主体,是股市价值的真正所在。实践表明,投资者真正下功夫研究关注具有内在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而且注意不要在高价位买进,就能够获得相对较好的投资回报。 上述信息对于长期缺乏利好消息的A股市场,无疑起到了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不管是上市公司协会的创立,还是近来郭主席多次讲话中变现出的积极乐观态度,从长期看均有利于市场树立正确价值体系,促进蓝筹股的估值修复。 四大特征标示启动迹象 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蓝筹股在被市场重点关注中,开始出现成交量放大、资金净流入、股价上涨明显启动特征,同时,蓝筹股的估值仍处低位,估值修复潜力十分巨大,行情有望向纵深演化。 首先,在多方关注的目光中,蓝筹股重拾活跃。大盘蓝筹股集中的沪深300指数本周表现强劲,日线形成四连阳,周涨幅达4.37%,于周四成功站上牛熊分水岭半年线,跑赢上证指数。据《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统计,截至周末收盘,共有145只沪深300成份股即大盘蓝筹股突破半年线,其中20只本周涨幅超过10%。涨幅最大的为首开股份,本周上涨22.26%;紧随其后的滨江集团,本周涨幅达22.01%;中泰化学本周涨幅也达到20.49%。 此外,有49只今年以来涨幅超过20%,涨幅最大的为广晟有色,今年以来上涨57.75%;紧随其后的庞大集团,今年以来涨幅达51.71%,还有,恒源煤电、中泰化学和中金黄金等10只蓝筹股今年以来涨幅超过30%。从这些站在半年线上方的大盘蓝筹股行业分布来看,集中在金融服务、采掘、有色金属、交运设备、房地产等行业。 其次,大盘蓝筹股成交出现显著放大。统计显示,在2011年的12月份,沪深300的20日平均成交量为3089.63万手,平均成交额达288.91亿元;进入今年1月后,大蓝筹成交量开始倍增,最新的沪深300平均成交易量达到5218.49万手,平均成交额达539.64亿元。平均成交量较去年底增长68.9%;平均成交额较去年增长近1倍达86.78%。 值得一提的是,本周这种量能进一步放大,周五当天沪深300成交量达8600万手,创出2011年4月19日以来最高成交,其中成交额最大的包钢稀土和海螺水泥等10只大蓝筹单只成额均超过10亿元,蓝筹股的火热可见一斑。 第三,机构资金不断增持大盘蓝筹股。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沪深300中的蓝筹股不断被大单资金抢筹,特别是本周,周三至周五三个交易日均有较高的大单资金流入,合计大单资金净流入68亿元。交易中的299只沪深300成份股,有多达213只呈大单资金净流入,占比71.24%,其中,中信证券周大单资金净流入最高,达2.81亿元;海通证券紧随期后,周大单资金净流入2.60亿元,另有中国建筑、万科A等13只大盘蓝筹股周大单资金净流入超过亿元。 最后,尽管蓝筹股经过了今年以来的缓慢修复,但其估值水平依旧偏低。据统计,最新沪深300指数静态市盈率13.33倍,动态市盈率11.61倍,对比2008年10月28日沪指在1664点时,沪深300静态市盈率13.90倍,动态市盈率12.66倍。上述数据显示出目前大蓝筹集中的沪深300成份股整体估值仍明显低前期市场低点,其中,海南航空动态市盈率最低仅为5.94倍,另外,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等32只蓝筹股动态市盈率低于10倍。 深挖蓝筹股时机已现 ■本报记者 孙 华 最近几年来,由于大盘持续下跌,投资者亏损面较大,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普遍没有赚钱。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虽然复杂,但投资者的非理性也是亏钱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投资者总是与股友探讨股票小道消息,过多的信息让自己没有了主见,如果能够认真研究公司的基本面,潜心寻找具有发展潜力的低估值股票,不盲目追新、跟风、炒作概念,那么市场如果转暖,投资价值自然就会提升,就会让参与市场的各方共同获益。因此,蓝筹股深挖掘时机已现,树立价值投资,投资大蓝筹,寻找大蓝筹就成为当前投资市场的主要功课。 三因素造成投资不理性 是什么造成市场投资的不理性呢?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市场存在的"恶炒ST股"、"恶炒概念股"等现象,导致投资者丧失理性,追涨杀跌。 其二,由于退市机制不完善,垃圾公司漫天飞,A股市场已经丧失了价值发现的功能,价值体系严重紊乱,一些好公司未必能够卖出好价钱,而一些垃圾公司反而在不断地被概念炒作。 其三,比如有的投资者不认真研读招股说明书、公司基本面等信息,盲目热衷于"打新""炒新",结果遭受很大损失。 据上交所2010年以来的统计显示,沪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逐年减小,新股上市后短期内股价跌幅超过大盘。新股上市后30个交易日至70个交易日期间,剔除上证综指涨跌幅影响,股价较首日收盘价的跌幅从6.51%扩大至10.65%。在参与买入的账户中,99.7%是个人账户,且首日买入者多为博取短期收益,这种"追涨"行为加剧了新股炒作,尤其在个股大幅上涨后,追高买入的账户中高达94.7%的亏损。 深交所的统计数据显示了同样的结果。新股上市首日买入者主要是个人,10个交易日后超过六成亏损。以创 业板为例,2009年10月底至2011年10月底,上市首日个人投资者买入金额占比高达95.06%,其中10万元以下个人投资者买入金额占比为22.77%,100万元以下个人投资者买入金额占比为62.48%;首日买入的个人投资者10个交易日后亏损比例为64.25%,其中10万元以下个人投资者亏损比例为64.62%,100万元以下个人投资者亏损比例为63.63%。从这些数字看到,大部分投资者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