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之声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票之声 首页 中国股市 查看内容

十二五非石化能源占比11.5% 各方博弈总量目标

2011-9-6 10:2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16| 评论: 0|原作者: 股票之声|来自: 股票之声

摘要:   “2015年国内非化石能源消费将达4.7亿吨标煤,约占能源消费总量11.5%。其中,水电2.8亿吨标煤、核电0.9亿吨标煤、其他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为1亿吨标煤。”   9月5日,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 ...

  “2015年国内非化石能源消费将达4.7亿吨标煤,约占能源消费总量11.5%。其中,水电2.8亿吨标煤、核电0.9亿吨标煤、其他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为1亿吨标煤。”

  9月5日,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徐锭明在“2011中国清洁燃料高峰论坛”上首次透露了“十二五”能源规划的量化指标。

  在能源政策约束下,煤炭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有望下降。

  按照初定发展目标,201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所占比例将由2010年的70.9%下降到63.6%,减少7.3个百分点。

  能源消费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

  2015年,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为36.3亿吨标煤,其中,煤炭消费38.2亿吨原煤,折合26.1亿吨标煤;石油消费5亿吨,折合7.1亿吨标煤;天然气消费2300亿立方米,折合3.1亿吨标煤。

  徐锭明表示,上述各项指标已被纳入《能源“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目前仍在讨论。徐并称,“十二五”期间全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为4.8%,低于1980年以来年均5.8%的增速。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1.4%。而徐锭明透露的讨论中的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比纲要要求高出0.1个百分点。

  有专家预测,煤炭消费占比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4000万-6000万吨标煤的其他替代能源。

  徐锭明给出的数据显示,2010年水电、核电、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分别为2.1亿吨标煤、0.2亿吨标煤、0.3亿吨标煤,总量为2.6亿吨标煤,而“十二五”期间,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有望增加2.1亿吨标煤。

  此外,在“十二五”能源规划中,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也要提高,比例由2010年的4.9%,提高到2015年7.5%。不过,这一数据仍与24%的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

  各方博弈能源消费总量目标

  参与能源“十二五”规划的专家告诉记者,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15%的目标,难点在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消费总量目标难以最终商定,这是‘十二五’能源专项规划迟迟不能出台的原因之一。”上述专家称。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能源资源依赖性大,有些年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速与经济增速之比)在1以上。

  今年上半年,国内GDP同比增9.6%。同期,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2.2%,煤炭需求同比增长9.2%左右,成品油表观消费同比增长7.2%。经济发展速度与能源消费增速几乎平行。

  煤炭、石油作为基础能源产品,若不对消费加以控制,将远超“十二五”规划的能源消费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能源消费总量32.5亿吨标准煤,2009年为30.66亿吨标准煤。近年来,能耗总量保持2亿吨标煤/年的增速。

  据研究机构测算,2015年国内能源合理需求的范围是40亿-43亿吨标准煤。徐锭明给出的弹性区间更大,为39亿-44亿吨标准煤。

  为实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国家发改委正会同能源局研究总量控制机制,将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方政府(32个省市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再由政府落实到企业,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不过,由于地方政府为发展本地经济,迫切需要增加能源消费指标,中央和地方围绕能源消费指标的博弈亦难避免。

  尤其是地处矿产资源产地的省份,希望能够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地区经济,这其中,以晋陕蒙宁等地为代表。而东部一些环境压力大的省份则认为,国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强化行政干预之嫌,而更希望依靠市场手段解决问题。

  此外,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行业之间,火电与新能源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博弈,不同行业提出不同的政策诉求,这是“十二五”能源规划历经长时间酝酿的另一个原因。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票之声 ( 京ICP备09051785号 )

GMT+8, 2024-5-8 13:28 , Processed in 0.030212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