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矿业巨头几乎都在收缩战线,中国铝业公司却选择了出击。对力拓总计195亿美元的投资,有可能促成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的单笔投资,尽管在对力拓的最初投资上,中铝已经录得巨额的账面损失。 昨天,中铝与负债累累的矿业巨头力拓的一揽子合作方案终于出炉,内容包括中铝通过72亿美元认购可转债增持力拓的股份,以及用123亿美元参股力拓在铁矿石、铜和铝等领域的优质资产,掏出巨额真金白银的中铝,还要求获得力拓的两个董事会席位。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力拓集团净负债为387亿美元,全年实现103亿美元的当期收益,较上年增长38%。力拓首席执行官艾博年(Tom Albanese)昨日表示,力拓现在的重点工作是努力地创造现金,偿还债务。随着同中铝战略合作的开启,一些项目将会被重新审核。 介入力拓最优质资产 中铝的123亿美元,首先会花在参股力拓所拥有的核心铝、铜、铁矿石等资产,包括股权投资和成立战略联盟委员会以及合资销售公司。 在铝资源方面,中铝参与的投资包括认购全球最大的铝土矿之一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韦帕(Weipa)铝土矿30%的权益,以及雅文(Yarwun)氧化铝精炼厂50%权益、博恩(Boyne)电解铝厂中力拓所持股权(59%)的49%权益。 双方将按持股比例组建铝土矿销售合资公司,在满足力拓内部需求的基础上,合资公司将负责在澳大利亚之外销售一定比例的韦帕铝土矿,其余的仍由力拓负责销售。另外,日常运营需要大量铝土矿原料的中铝,还将按正常商业条款获得25年韦帕铝土矿的供应保障。 在铜矿方面,中铝将获得全球产量最大的铜矿智利埃斯康迪达(Escondida)铜矿力拓所持股权(30%)的49.75%权益,以及全球产铜最多的铜矿之一美国犹他州的肯尼科特(Kennecott)铜业公司25%权益,还有全球可采储量最大的铜金矿印尼的格拉斯伯格(Grasberg)铜金矿力拓所持股权(40%)的30%权益,以及拉丁美洲最大的待开发铜矿秘鲁的拉格兰哈(La Granja)铜矿项目30%权益。 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力拓合作,中铝也首次介入矿石资源。获得力拓最主要的矿山澳大利亚哈默斯利(Hamersley)铁矿公司15%的股权,协议中还透露中铝与力拓将共同组建销售合资公司,负责哈默斯利30%的铁矿石在中国的销售,而且还可以与力拓就额外的产品签订销售协议。 此外,中铝与力拓后续还将一起就几内亚西芒杜(Simandou)铁矿、中国矿业勘探开发及其他潜在机会进行合作。 “中铝参与力拓资产的投资,对目前全球只有几大矿山公司相对垄断的地位是一个挑战,也增加了中国在资源方面的话语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单尚华昨天告诉记者。 “中铝入股的资产都是力拓最优质的资产。”一位矿业公司的高层向记者透露,而且根据交易价格测算,中铝一点都不吃亏。 拟增持至18% 除了参股力拓的资产,中铝还将用72亿美元认购力拓发行的期限为60年的次级可转换债券,这些债券可以在日后转换成股票。如果转股后,中铝持有在英国上市的力拓矿业股份有限公司(Rio Tinto plc)的股比,将由目前的12%上升到19%,持有在澳大利亚上市的力拓矿业有限公司(Rio Tinto limited)的股比将达到14.9%,这也相当于持有整个力拓集团18%的股份。 通过增持力拓,中铝希望有权提名两位非执行董事(其中一人为独立董事)进入目前力拓的15人董事会。 “增持和投资力拓表明中铝长期看好力拓集团的优质资产、增长前景和其管理层实现股东价值的能力。”中铝公司总裁肖亚庆昨天指出,也符合中铝公司“国际化、多金属”的既定发展战略。 不过,中铝目前还并没有为这笔高达195亿美元的注资确定融资渠道。据记者了解,中铝一直在与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国内银行商讨融资方案,而一位业内分析师对记者分析,由于去年有色金属行业的疲软和投资力拓的浮亏,中铝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因此选择政策性银行贷款的可能性比商业银行要大。 而中铝公司副总经理吕友清昨天则告诉记者,在没有谈定融资选择之前,所有银行都有可能,根据双方的协议,中铝需要在今年3月31日之前完成融资安排。 仍需股东和政府“点头” 虽然签署了协议,这一交易仍需获得力拓股东和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力拓资产所在国监管机构的批准。这也使中铝的195亿美元能否花出去充满了不确定性。 有分析人士预计,此次与单一最大股东中铝达成如此大规模的交易,可能会遭到力拓其他股东的强烈反弹。据记者了解,审议该交易的股东大会计划在今年5月份举行,而与此同时,各级政府的审批也会递交和推进。 此前,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资源领域的投资是否会危及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澳大利亚国库部长韦恩·斯万(Wayne Swan)曾表示,澳大利亚政府将严密审查那些来自矿产消费国的公司对本国矿业公司的投资,希望这些投资决定是基于商业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政府昨天宣布,将对外国投资法作出修改,在审议海外投资时把可转换债券视同为股份。这被当地媒体视为针对力拓和中国铝业的交易,认为澳大利亚政府对这笔交易的审批会更加收紧,持强硬立场。(本报记者陈黛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