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hangju id=zoom> 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期分别发出了水价可能上调的信号。受此利好刺激,水务板块与大盘相比,表现强势。 水价上调已箭在弦上 其实,早在今年8月13日,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就曾发表讲话,表示今年中国将加速资源产品价格调整,其中也包括水价即将提高。随后,在8月29日,《循环经济促进法》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制定了一系列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激励全社会各行业发展循环经济,规定"国家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价格政策,引导单位和个人节约和合理使用水、电、气等资源型产品。" 水务板块刚性需求十足 从目前水务板块各上市公司业绩来看,整体销售量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出现较大起伏,除了部分公司由于工程折旧在部分年份集中摊销影响较大外,大多数公司都保持了相对平稳的水平。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需求和价格的刚性,若未来水价的上调,上市公司的毛利还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 国外巨头天价抢水 由于我国水价长期以来价格较低,国内不少水务企业发展缓慢。爱建证券行业分析师解文杰表示,国际上一般水费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5%。而根据水利部统计数据,2007年人均用水量70立方米,按照目前36个大中城市平均每吨1.6元左右的水价,全年水费支出约为112元,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水费支出占比约为0.8%左右,大大低于国际水平。 这种国内外水费支出在家庭收入占比中存在的巨大差额,也引得众多国外公司豪赌中国水务。2007年,威立雅水务出资17.1亿元获得兰州供水集团45%的股权,外资对中国水务的高溢价收购以此拉开序幕。随后,中法水务等几大国际水务巨头也以其雄厚资金为武器在中国大肆扩张,出价往往超过收购企业净资产的1到3倍,这种高价收购行为,曾让众多的中国水务公司兴奋不已。 专家指出,这种高价收购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危机。国外水务巨头收购当地水务公司股权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占有了当地水资源,在水价的制订上,他们就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也许,中国水协会长李振东的一句话,更显得一针见血。"外商今天高溢价收购供水资产,明天都要成倍地赚回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