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hangju id=zoom> 政策将更倾向于以"保增长"为主 财政部昨天公布的9月份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当月的全国财政收入4217.22亿元,同比增长仅为3.1%;全国财政支出4948.94亿元,同比增长11.6%。特别是印花税收入、房地产交易税和企业出口退税几个比较重要的指标性税收大幅下降,财政收入下滑趋势明显,反映出经济增长放缓迹象。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认为,从财税政策来看,已经看出宏观调控政策从"两防"转向"一保一控",进而转向以重点保增长为主的趋势。 税收反映经济放缓 印花税、房地产交易税和企业出口退税这三项,最直接、最迅速地反映了我国经济内需、投资和企业出口这三驾马车的动力变化。目前来看,印花税收入大减,房地产交易税收增幅减缓,企业出口退税负增长,直接反映了经济放缓。去年的税率上调带动了今年上半年证券交易印花税翘尾增收,但第三季度以来印花税下调到了历史最低点,再加上经济增速回落,企业效益明显下降,股市楼市持续低迷,以及财政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出台的相关政策形成的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共完成41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退183亿元,相应体现为减收。房产交易税收主要体现在由于没有成交量支持,营业税和契税收入大幅减少。 转向以保增长为主 从目前已经出台或者即将出台的措施来看,财税政策坚持"一保一控",并更倾向于以"保增长"为主。比如证券交易印花税已经两次下调,企业出口退税率也在调整,很快降低居民房产交易税收的政策也会出台。今年新的企业所得税政策降低了内资企业的税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胡怡建认为,这些政策可以操作的空间已经有限,目前企业和居民关注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前期在东北试点的购置生产设备可抵扣增值税。这有助于企业降低投资成本,在东北地区受到欢迎。此政策如果得以施行,将减少1500亿元左右税收,约占目前年税收总额的2.5%,不过仍然在可承受范围内。关键是这一政策符合未来鼓励投资的政策取向。二是社会呼声较高的个人收入调节税起征点调高。这需要全国人大立法通过。 政策将更趋向合理 胡怡建建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在财税"丰年"适当节余,遇到财税"小年"可以来用,搞周期性平衡,而非现在的赚多少用多少的年度平衡。 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所公布的战略部署,接下去财政支出的投向将从城市转向农村,即大量增加农村的基本建设投入。财政经费的结构也将发生重大调整,从过去重行政转向社会,提高全社会的医疗、社保等基础保障,这将使得财税政策更趋于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