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hangju id=zoom> 据数据统计,截至昨日发布的半年报数据,126家上市公司前10大流通股股东中出现QFII的身影,并显示在二季度有不同程度的增持或减持操作。经简单计算,6月末进入流通股东"前10大"的QFII持股数量为15.72亿股,较一季度末全部上市公司中前10大QFII的持股量高出约7200多万股;持股市值跌幅较大,一季度末市值约410亿元,而二季度末则为286.54亿元,下降了30%,这可能与大盘总体上的下跌有关。数据显示,二季度QFII的操作基本处于增仓或平调中,在个股或行业上有所调整。 尤其钟情医药行业 粗略分析QFII的增减仓的变化情况,医药股成为二季度QFII最青睐的行业,东北制药、南京医药、三普药业、新和成、益佰制药等医药公司半年报的前10大流通股股东中都闪现QFII身影,而且其中不少公司都是首次出现外资机构股东。 部分基础建设、建材等行业公司也受到QFII的增持,如海螺水泥、天山股份、隧道股份等,其中海螺水泥有4家QFII机构持股总量占其流通股的比例超过了10%。部分处于盈利能力低谷的行业,QFII也开始给予关注,如大唐发电,尽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近八成,二季度花旗环球金融、日兴资产管理以及巴克莱银行均有增持或新进行为,累计持量接近5000万股。 部分个股机构分歧大 从半年报显示的数据来看,尽管上市公司进入"前10大"的QFII持股量持增长,而从具体个股来看,不同的QFII机构在二季度的买卖呈现反向操作的现象。如东方航空,一季度末曾持股近400万股的日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在二季度末的"前10大"中消失,换上了摩根士丹利国际有限公司(持股263.03万股)、瑞士银行(增仓近250万股)。华微电子也出现类似情况,一季度末的荷兰商业银行在二季度继续减持,退出"前10大",而马丁可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挪威中央银行则分别以924万股和484万股的持股量跻身"前10大"。此外长城电工、马应龙、南海发展、苏州高新等个股均出现上述QFII"变脸"换仓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