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之声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票之声 首页 头条新闻 查看内容

沪指创年内新高,资源类板块集体走强

2025-7-18 17:20| 发布者: 郎少| 查看: 118| 评论: 0

摘要: 沪指涨0.5%创年内收盘新高,资源类板块集体走强  市场全天震荡分化,沪指创年内收盘新高,创业板指创年内新高后回落。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1.57

 中金:看好AI Agent产业浪潮持续向前

  每经AI快讯,中金公司研报表示,自2023年ChatGPT兴起至今已近三年,随着大模型的持续迭代进步,构建AI Agent智能体的技术基础和产品路线正在逐步成熟,产业也在愈发期待Agent的落地能够带来在AI应用端的拐点,使得AI大模型产业能够形成完整的商业闭环。在2025年这一AI Agent“元年”,看好AI Agent产业浪潮持续向前,在不远的未来将在更多的行业和场景实现规模化落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生产力。(每·日·经·济·新·闻)
  但供给侧改革面对的是需求下滑领域的供给过剩问题,地产基建投资走弱,导致高耗能行业产能被动过剩。2013-2015年的产能过剩,很大程度源于2008年“四万亿”**计划退坡后,以钢铁、水泥、煤炭为代表的高耗能行业面临明显的需求走弱问题。前期投资过度形成刚性产能,产能过剩问题显现。在此期间,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速由12%的高位下滑至4%左右(企业并未卷生产),固定资产周转率也由1.3左右,下滑至1左右,并由此触发供给侧改革政策的直接加码。

  当下是需求偏强领域主动增加供给的问题,外需行业内卷反而比内需行业更明显,且外卖等服务业(非贸易部门)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但也在内卷。观察固定资产周转率,内卷更明显的是需求更好的外需领域。2022年以来,外需行业固定资产周转率由2.8下滑至2.6以下,处于历史最低水平附近。相比之下,内需行业固定资产周转率虽然也回落至1.3左右,处于自身历史中位数附近;从细分行业看,纺织服装、玩具、家具、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固定资产周转率下滑明显;从业人员方面,外需依赖行业规模以下从业人员占比明显上升,也显示行业集中度下降、内卷程度加深的现象。

  1.2 缩量降价≠增量降价,供给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
  供给侧改革前过剩领域盈利下行、投资跟随式走弱,当下内卷领域盈利下行而投资却主动扩张。供给侧改革前(2013年-2015年),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20%以上一度下滑至-10%左右,投资也明显下滑;本轮反内卷前,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大部分时间处于负数区间,而制造业投资却持续保持在10%左右较高水平;投资结构方面,供给侧改革前,过剩领域(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由10%下滑至负数区间。本轮反内卷前,过剩领域(外需行业)投资增速由0%左右上升至10%以上。

  供给侧改革时过剩领域因需求不足被动降价(供给减少),本轮内卷反而是需求强的领域(外需行业、新兴行业)价格更低,反映主动内卷(供给增加)。2023年以来,出口明显走强,但出口价格同比一度下滑近25个百分点,大部分时间位于-5%以下;出口商品价格甚至低于相同商品内销价格,出口产业链产品内销+外销价格同比处于-1%~-2.5%之间(外销价格同比为-5%以下);下游主动降价现象更突出,石化产业链下游PPI史上首次较上游价格“超跌”;其他过剩领域如光伏的需求也相对旺盛,公用事业基建近三年增速持续处于20%以上,明显高于狭义基建增速水平。

  供给问题成因不同,导致供给问题表现形式也不同,供给侧改革前上中游、国企供给过剩,本轮反内卷是中下游、民企更内卷。供给侧改革前,上中游产能利用率处于70%~75%之间,明显低于下游(80%)左右。但目前,上游(79%)产能利用率明显高于中游(73.6%)、下游(73.5%);观察固定资产周转率历史分位数,2016年上游采选、原材料下行至历史最低位,但目前处于历史分位数30%~40%附近。中游机械设备和下游在2016年处于历史分位数40%~60%区间,但现在处于历史最低位;从企业属性看,供给侧改革时,国企固定资产周转率低于民企,当前情况相反。

  2. 误解“针对领域”:“反内卷”=“中上游供给收缩”?2.1 高耗能行业已集中产能改造,传统落后产能并不落后
  反内卷强调“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但并非局限于高耗能行业;高耗能行业已集中大规模改造,“落后产能”并不如供给侧改革时显著。2020年以来,以钢铁为代表的高耗能行业产能增速处于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度达到20%以上,反映产能大规模节能改造影响,目前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保持在6.3%的较高水平;从固定资产周转率来看,近年高耗能行业周转率虽在下降,但仍处于历史中位数水平;从高耗能行业用电量与生产关系来看,自2024年中以来,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4%)罕见地持续高于用电量增速(1%),也反映产能更新后能耗降低的现象。

  本轮政策或针对部分中上游供给过快增长行业(煤炭、光伏、生猪等)予以产量调控,修复价格“超跌”问题,但更多视角或聚焦于中下游。煤炭方面,今年用电需求偏弱的背景下,原煤产量增速却大幅上升至5%以上,导致煤价持续下跌。未来能源转型背景下,目前煤炭存在“超额供给”情况,可以适度进行产量调控。生猪方面,剔除基数影响后,今年生猪存栏增速(2%)上升至近10年高位,带动猪价也持续回落,未来生猪供给调控也有较大空间。但上述措施或更多聚焦引导供给向需求水平匹配、缓解“价格超跌”问题,而并非旨在令供给大幅少于需求、导致价格“超涨”。

  2.2 若中上游价格“超涨”,反而会约束“反内卷”效果
  供给侧改革时过剩问题集中在中上游,收紧中上游供给可改善价格与盈利,但下游利润也明显走弱。供给侧改革大幅推升煤炭与钢铁价格,相应带来煤炭冶金产业链中上游利润明显改善,增速由2015年底-34.8%大幅上升至2017年3月131.3%,此后持续保持两位数正增长。但原材料价格上升相应带来下游成本压力,虽然下游PPI也伴随供给成本传导明显上升,但下游利润增速明显下降,同期由5.7%下滑至-8.2%;进一步拆分利润率结构,钢价与冶金产业链下**业成本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现象。

  本轮内卷的是中下游,中下游成本压力比上游更大。当前工业企业利润表现持续低迷,主因成本压力上升(测算近两年成本压力拖累利润增速8个百分点)。拆分行业结构,本轮成本压力更集中于中下游,在石油化工产业链、煤炭产业链、消费产业三大链条中,中下游成本率均处于历史性高位。譬如,石油化工产业链下游成本率目前高达87%左右,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也高于油价的传导幅度。消费下游成本率达到88%、也是历史性新高。

  若上游价格大幅上升,下游将同时面临刚性成本、弹性成本的双重压力,不利于下游“反内卷”政策效果,部分中上游已在部署“保供稳价”。对下游成本率归因发现,下游成本率的涨幅均超出上游大宗价格上升传导的幅度,包括石化产业链下游、消费行业等。主因下**业内卷、产能投资过多,形成刚性成本。数据上也表现为上述行业成本率与固定资产周转率高度反相关。如近三年消费行业固定资产周转率由2.5下滑至2.2的历史性低位,同期成本率由81.7%上升至83.4%的历史性高位;据测算,若钢铁、有色等金属价格上涨10%,将直接利空下游利润增速1.9个百分点。钾肥等化工行业近期出现价格异常上涨问题,政策已在部署“保供稳价”。

  3. 误解“政策抓手”:“反内卷”只能依靠自律约谈?

  3.1 并非**过剩领域需求,而是发展非过剩领域需求
  “反内卷”若要取得良效,并非如供给侧改革直接**过剩领域的需求,而是解决服务业等其他领域需求不足的问题,引导需求结构再平衡。供给侧改革针对供给过剩、需求不足问题,采取供给收缩(去产量、去产能)、**过剩领域需求(棚改货币化等)措施,提振物价。本轮反而是需求强的领域(外需行业、新兴行业)供给过剩、价格更低,反映企业主动降价现象,而出口、新兴领域需求较难通过政策直接**,且**过剩领域需求反而或加剧“内卷”。政策更重要的是引导需求结构再平衡,因为内卷的本质是需求结构分化太极致(外需强、内需弱)。

  服务消费较潜在趋势恢复差3万亿,服务业就业恢复更是弱于需求,发展服务业也能反内卷、并承接制造业失业。近年来服务消费较历史趋势的缺口为3万亿左右;就业方面,制造业就业超潜在趋势、内卷明显,但服务业就业恢复弱于潜在趋势,甚至弱于服务消费需求,结构上居民服务、文体娱、教育、医疗等行业均面临就业不足问题,服务业存在供给缺口。因而近两年生活**业工资增速也最高(累计18.1%)。从体量上看,服务业就业也完全能承接制造业“反内卷”后的失业人口,还能起到就业结构“再平衡”的效果,服务业供需改善均利好反内卷。

  服务业投资(消费类基建)较当前潜在需求差3.3万亿,加大服务业投资也势在必行,今年政策加码、企业家信心修复已在演绎。服务业投资占GDP比例,恢复慢于受需求影响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测算服务业投资与当前潜在趋势相差3.3万亿左右。今年来,企业家信心修复驱动服务业投资加速回补缺口,5月生活**业投资增速高达15.3%,接近2017年来最高水平;今年政策也更多向服务业投资倾斜,两会报告首次强调“加大服务业投资”,服务类财政支出增速(5.6%)明显高于整体财政支出增速(4.2%)。政策性金融工具、5000亿服务消费再贷款等政策也向服务业倾斜。

  “反内卷”是持久战,促进供给结构适配需求结构长期转型方向,能从根本上解决内卷问题。全球经验显示,人均GDP在1-3万美元、城镇化率达到70%、人口老龄化率上升时,消费呈现“服务化”趋势,上述三大特征也正是我国经济所处阶段;家庭规模小型化、生育意愿降低等社会趋势,也会强化居民文娱等享受型服务消费需求;从供给端看,我国服务业投资明显低于海外,服务场景建设不足,未来适老化改造、文体娱投资均有较大空间,基建投资也需从服务企业向服务居民转型;就业分布过度向制造业倾斜、形成内卷,但服务业就业不足,可引导供给结构适配未来需求结构。

  3.2 解决设备更新“监管套利”与拖欠款项,也是重要手段
  下**业存在设备更新“监管套利”问题,购置新设备、保留老设备,淘汰老设备或是“反内卷”重要手段,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也较小。自2024年初以来,设备投资明显走强,但与历史不同的是,本轮行业购置新设备后、并未同等幅度淘汰老设备,而是保留老设备、内卷出口。数据上,2024年以来设备购置投资增速冲高至近20%,而处理老设备的废弃资源利用生产增速由20%下滑至10%左右;下游是今年来唯一出现固定资产余额增速上升的领域,反映购置新设备、保留老设备。强制淘汰老设备具有重要意义,且由于新设备已购置,老设备的减少并不会明显影响生产和就业。

  拖欠款项治理也是重要方向,供给侧改革时拖欠款项问题并不严重,目前款项拖欠问题较明显,尤其是民企应付账款占比大。观察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供给侧改革前,应收账款占比在11%左右,处于历史低位,但目前上升至15%左右,结构上私营企业占比最高(18.9%)。从应收账款周转率来看,供给侧改革时该指标读数处于9倍左右,但目前下降至6倍左右,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私营企业指标读数也最低。从应付账款占总负责比例看,供给侧改革时,私营企业应付账款占比下滑至18%左右。但目前大幅上升至26%,明显高于同期国有企业(18%)。民企内部内卷现象明显。

  当前中小企业逾期应收规模在万亿以上,治理拖欠款项政策已在加码,2019年政策部署后清欠规模即达6600亿,后续关注本轮政策的执行力度与配套措施。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加码清欠款项政策后,2019年各级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即清偿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6600多亿元。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影响时期,清欠款项也达956亿元;2025年6月1日,《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新一轮清欠款项治理的加码。规定“不得利用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60日内支付款项”等,据测算,目前中小微企业应付票据中逾期金额在万亿级别。

  
  本文作者: 赵伟、屠强、侯倩楠,来源:申万宏源宏观,原文标题:《深度专题 | “反内卷” :市场可能误解了什么?(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1234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2024年5月31日最新敬告:文明发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票之声 ( 京ICP备09051785号 )

GMT+8, 2025-7-20 10:51 , Processed in 0.04008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