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出口”会持续吗? 申万宏源认为,领先指标显示,5月“抢出口”或将继续,但6月出口数据或面临不确定性。对美出口亦保持相对韧性,对美出口降幅明显小于加征关税幅度,反映中国制造难替代性。表现强劲的主要是协同供给类商品,而传统的轻工制品改善幅度相对较小。 摘要 事件:5月9日,海关公布4月进出口数据,出口(美元计价)同比8.1%、预期0.6%、前值12.4%;进口(美元计价)同比-0.2%、预期-6.9%、前值-4.3%。 核心观点:领先指标显示,5月“抢出口”或将继续。 4月出口同比回落主因春节错位扰动消退,春节调整后同比明显回升。4月出口同比(美元计价)较3月回落4.3pct至8.1%,更多受春节错位扰动消退的影响。经测算,春节错月因素拖累4月出口增速6.7pct。春节调整后,4月出口同比较3月回升4.0pct至8.1%。 4月出口偏强主因“抢出口”,包括通过新兴经济体“转出口”与通过加墨“转运”,“4月生产-下旬出港-5月中旬美国到港”的抢出口数据链条均在改善。从国别数据看,4月对东盟(+17.6pct到21.0%)、对韩国(+8.1pct至-0.1%)等出口增速均明显上升。从中观指标看,4月制造业PMI生产指数仍维持49.8%的较高水平。4月中下旬港口外贸货运量也开始明显走高(同比回升至4.6%)。此外,5月中旬洛杉矶港船舶预订吞吐量也明显上升(环比26.1%),基本符合中国出港运至美国的时间。 对美出口亦保持相对韧性,对美出口降幅明显小于加征关税幅度,显著不同于关税“1.0”时期经验,反映中国制造难替代性。从2018~2019年加征关税的经验来看,加征关税后,出口下滑幅度短期已接近加征的关税税率。但4月对美出口(春节调整后)增速却仅回落22.0pct至-20.9%,回落幅度明显小于美对华加征145%的幅度,或反映当前中国制造在加价倍率、供应链深度嵌入美国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难替代性。 从商品层面来看,表现强劲的主要是协同供给类商品,也印证通过新兴国家抢出口的逻辑,而传统的轻工制品改善幅度相对较小。春节调整后,协同供给类的中间品、资本品中,船舶(+41.7pct至36.1%)、钢材(+14.7pct至1.3%)等商品的出口增速也均较上月明显回升。反映中国对新兴国家出口生产资料,新兴国家加工形成成品并对美国完成“抢出口”。然而传统轻工制品中,家具(-7.0pct至-7.8%)、玩具(-3.8pct至-6.5%)、服装(-1.9pct至-1.2%)、鞋靴(-1.5pct至-0.2%)在3月明显抢出口后,4月增速出现一定程度回落。 展望后续,领先指标显示“抢出口”效应或持续至5月,但6月出口数据或面临不确定性。加工贸易进口是领先抢出口约一个月的观测指标,反映“加快进口零部件-国内加工生产-抢出口”的逻辑。数据上4月加工贸易进口同比回升0.6pct至5.0%,显示5月抢出口仍会延续。从中观指标看,5月下旬洛杉矶港口预订吞吐量和4月下旬以来义乌小商品出口价格指数均明显上行,指向5月抢出口有望延续。然而,新兴经济体的关税暂停期限为90天,考虑到新兴国家货物出港运至美国也存1个月时滞,预计6月我国抢出口效应或有所消退。 常规跟踪:出口有所回落,进口有所回升 出口商品(春节调整前):消费品出口均回落,4月消费电子(-4.9pct至2.3%)、纺织服装(-13.0pct至-1.8%)出口均明显回落,地产链出口譬如家具(-16.5pct至-7.8%)等也有所回落。资本品、中间品出口分化,4月船舶(+32.6pct至36.1%)出口增速大幅上行,但通用机械(-9.7pct至17.0%)等有所回落。中间品中,钢材(+6.3pct至1.3%)、有所回升,但肥料(-39.1pct至-10.8%)、纺织纱线(-14.6pct至3.2%)大幅回落。 出口国别(春节调整前):对主要经济体/地区出口增速均有所回落。发达国家方面, 对美国(+8.5ct至9.2%)、英国(-13.7pct至2.7%)出口增速明显回落;但对日本(+1.1pct至8.0%)出口有所回升。新兴经济体和地区出口中,对非洲(-11.7pct至25.5%)、对拉美(-6.1pct至17.5%)有所回落,但对东盟(+9.4pct至21.0%)出口有所回升。 进口(春节调整前): 4月进口增速有所回升,主要受大宗商品进口回暖所推动。4月进口(美元计价)同比回升4.1pct至-0.2%。具体来看,机电产品进口增速较上月有所回落(-2.0pct至5.4%)。但大宗商品进口有所回升。进口数量方面,铜(+22.0pct至24.6%)、铁矿石(+8.0pct至1.3%)均明显回升,反映国内投资需求尤其是传统基建明显回暖。 报告正文5月9日,海关公布4月进出口数据,出口(美元计价)同比8.1%、预期0.6%、前值12.4%;进口(美元计价)同比-0.2%、预期-6.9%、前值-4.3%。 一、核心观点:5月“抢出口”或将继续 4月出口同比回落主因春节错位扰动消退,春节调整后同比明显回升。4月出口同比(美元计价)较3月回落4.3pct至8.1%,更多受春节错位扰动消退的影响。经测算,春节错月因素推升3月出口6.7个百分点,该影响在4月结束,相应拖累4月出口增速6.7个百分点。春节调整后,4月出口同比较3月大幅回升4.0pct至8.1%。从外需来看,4月全球制造业PMI(3个月移动平均)较3月下行0.1pct至50.2%,其中,美国(-0.3pct至51.0%)、英国(-1.0pct至45.7%)均有所回落。4月出口回升与外需表现并无直接关系。 4月出口偏强主因“抢出口”,包括通过新兴经济体“转出口”与通过加墨“转运”,“4月生产-下旬出港-5月中旬美国到港”的抢出口数据链条均在改善。从国别数据看,4月对东盟(+17.6pct到21.0%)、对韩国(+8.1pct至-0.1%)、对印度(+3.9pct至21.9%)、对拉美(+3.1pct至17.5%)、对加拿大(+10.5pct至15.2%)出口增速均明显上升。从中观指标看,4月制造业PMI生产指数仍维持较高水平,作为环比指标,2-3月生产强劲背景下4月生产指数读数仍在荣枯线附近(49.8%),显示生产仍保持较高水平,4月中下旬港口外贸货运量也开始明显走高(同比从-4.7%回升至4.6%)。此外5月中旬洛杉矶港船舶预订吞吐量也明显上升(环比26.1%),基本符合中国出港运至美国的时间。体现了“4月我国生产强劲—4月下旬出港加速—5月中下旬货物集中到港美国”的抢出口链条。 对美出口亦保持相对韧性,对美出口降幅明显小于加征关税幅度,显著不同于关税“1.0”时期经验,反映中国制造难替代性。从上一轮2018~2019年加征关税的经验来看,加征关税后,出口下滑幅度短期已接近加征的关税税率。但4月对美出口(春节调整后)增速却仅回落22.0pct至-20.9%,回落幅度明显小于美国对我国加征145%的幅度,与关税1.0时期特征有显著不同。或反映当前中国制造在加价倍率、供应链深度嵌入美国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难替代性。 从商品层面来看,表现强劲的主要是协同供给类商品,也印证通过新兴国家抢出口的逻辑,而传统的轻工制品改善幅度相对较小。春节调整后,协同供给类的中间品、资本品中,船舶(+41.7pct至36.1%)、钢材(+14.7pct至1.3%)、未锻轧铝及铝材(+9.9pct至7.0%)、汽车零配件(+2.2pct至6.3%)等商品的出口增速也均较上月明显回升。反映中国对新兴国家出口生产资料,新兴国家加工形成成品并对美国完成“抢出口”。然而传统轻工制品中,家具(-7.0pct至-7.8%)、玩具(-3.8pct至-6.5%)、服装(-1.9pct至-1.2%)、鞋靴(-1.5pct至-0.2%)在3月明显抢出口后,4月增速出现一定程度回落。 展望后续,领先指标显示“抢出口”效应或持续至5月,但6月出口数据或面临不确定性。加工贸易进口是最领先的抢出口观测指标,反映“加快进口零部件-国内加工生产-抢出口”的逻辑。数据上加工贸易进口增速也非常稳定地领先1个月后的出口增速。而4月加工贸易进口同比回升0.6pct至5.0%,显示5月抢出口仍会延续。从中观指标看,5月下旬美国洛杉矶港口的预订吞吐量环比大幅上升,4月下旬以来义乌小商品出口价格指数也明显上行,部分圣诞订单提前,均指向5月抢出口有望延续。然而,新兴经济体的关税暂停期限为90天,考虑到新兴国家货物出港运至美国也存1个月时滞,因而预计6月我国抢出口效应或有所消退。 二、常规跟踪:出口有所回落,进口有所回升 消费品方面,消费电子、汽车机械、纺织服装及地产链商品出口增速均有所回落。根据海关公布的4月重点商品数据,消费电子出口增速回落(-4.9pct至2.3%),结构上主要被手机(-30.7pct至-21.4%)、自动数据处理设备(-4.0pct至-1.7%)、音视频设备及其零件(-1.5pct至12.0%)所拖累。同样,4月纺织服装出口明显回落(-13.0pct至-1.8%),其中纺织纱线(-14.6pct至3.2%)、服装(-11.6pct至-1.2%)、鞋靴(-11.3pct至-0.2%)。此外,地产链出口譬如家具(-16.5pct至-7.8%)、塑料制品(-10.2pct至-1.2%)也均有所回落。 资本品、中间品出口增速均分化。具体来看,船舶(+32.6pct至36.1%)出口增速大幅上行,通用机械(-9.7pct至17.0%)、医疗仪器及器械(-2.9pct至8.4%)等有所回落。中间品方面,钢材(+6.3pct至1.3%)、未锻轧铝及铝材(+0.5pct至7.0%)有所回升,但肥料(-39.1pct至-10.8%)、纺织纱线(-14.6pct至3.2%)、稀土(-10.7pct至-34.4%)、汽车零配件(-7.8pct至6.3%)大幅回落。 发达国家方面,对美国和大部分非美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速均回落,回落幅度大于对新兴经济体和地区的出口增速。在发达国家中,对美国(-30.1ct至-20.9%)、英国(-13.7pct至2.7%)出口增速明显回落;对欧盟(-1.9pct至8.5%)亦有回落,但对日本(+1.1pct至8.0%)出口有所回升。另外,对新兴经济体和地区出口也有所回落,其中对非洲(-11.7pct至25.5%)、对拉美(-6.1pct至17.5%)、对俄罗斯(-4.5pct至-2.6%),但对东盟(+9.4pct至21.0%)出口有所回升。 4月进口增速有所回升,主要受大宗商品进口回暖所推动。4月进口(美元计价)同比回升4.1pct至-0.2%。具体来看,机电产品进口增速较上月有所回落(-2.0pct至5.4%),主要受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82.2pct至47.7%)所拖累。大宗商品进口有所回升。进口数量方面,铜(+22.0pct至24.6%)、铁矿石(+8.0pct至1.3%)、大豆(+7.8pct至-29.1%)、原油(+2.7pct至7.5%)均明显回升,反映国内投资需求尤其是传统基建明显回暖。 本文作者:赵伟、屠强、浦聚颖、耿佩璇,来源:申万宏源宏观,原文标题:《“抢出口”会持续吗?》 从“9.24”到“5.7”:A股会继续“牛”吗? 在5月7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监会(下称“证监会”)主席吴清分别对“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并答记者问。 “这是4月25日政治局会议‘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精神的落地。”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据记者表示,与去年四季度类似,这次央行、金融监管总局与证监会部署一揽子政策只是一个开端,后续财政、准财政、消费、供给侧等领域应该还有进一步的政策空间。 “双降”或仅是开始 在发布会上,潘功胜宣布了央行的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主要包括降准、降息和下调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等,其中,降准0.5个百分点,降息0.1个百分点。央行在目前时点推出“双降”措施,立即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此次央行降准降息并非孤立操作,而是应对复杂局面的系统性政策布局。”知名私募机构时代伯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美国加征关税影响、制造业PMI回落、房地产市场仍在调整的背景下,央行选择采取“总量宽松+定向滴灌”的组合策略,既推动实体融资成本下降,也为市场注入了确定性预期。 招商基金亦回应记者表示,在美元走弱、关税谈判释放积极信号的背景下,近期人民币汇率连续升值,国内货币政策空间随之打开。央行此次“双降”背后,一方面是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相机抉择、综合评估,另一方面则是对支持性货币政策取向的确认,也意味着前期反复提及的“适时降准降息”迎来实质性落地,新一轮结构性货币政策发力也拉开了序幕。 “虽然市场对本次发布会第一反应的超预期是央行‘双降’,但我们认为随着关税冲击的显现,真正能让经济和市场行稳致远的,仍在于货币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同。”招商基金预计,随着“一揽子金融政策”在今年二季度的持续落地,三季度增量财政的空间也将随之打开。 入市资金继续拓宽 相对于央行一揽子措施的“宏观叙事”,金融监管总局和证监会发布的相关举措则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更为直接。比如,充分发挥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长期资本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全力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发挥好类“平准基金”作用,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等。 对此,钟林楠表示,综合发布会上“一行一局一会”的表述,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政策较为集中,主要是对各类入市资金的政策部署,包括类“平准基金”、两项支持资本市场工具、保险与公募基金这三大领域。 “简单理解,汇金公司资金与两项支持资本市场工具都具有一定的逆周期属性,保险与公募基金更加市场化,具有更强的顺周期特征。”钟林楠表示,这样的政策组合拳,一方面可利用逆周期资金形成预期锚,兜住风险下限;另一方面则可稳定、盘活顺周期资金,引入“活水”,整体有助于强化政策效果,提升资本市场弹性。 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亦向记者表示,这次发布会凸显了多部门协同发力稳定市场的政策决心,并释放出以下三大信号: 首先,是政策协调性强化,央行、证监会与金融监管总局联合部署,传递系统性维稳意图,提振市场信心;其次,是重点风险化解加码,明确支持房企合理融资,结构性纾困政策亦有望降低系统性风险;最后,是长线资金引入,推动险资、养老金等入市,优化分红回购机制,引导市场从短期博弈转向长期价值投资,夯实估值底部。 期待“慢牛”行情 上一次同样规格的新闻发布会发生在2024年9月24日,同样是在上午盘前9点开始,同样是“一行一局一会”一把手出席,同样是公布了一系列的金融支持政策,因此,市场自然会把这两次新闻发布会进行对比。 “相较于去年9月24日以向资本市场注入资金为核心的单点突破式的政策,此次相关举措呈现出显著差异——政策覆盖面从为股市提供增量支持拓展至房地产、消费、科技等实体与资本市场的系统性联动。”时代伯乐认为,此次发布会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不仅是短期稳增长的应急响应,更暗含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转型的内在逻辑。 在钟林楠看来,“5.7”新闻发布会祭出的“降准50BP+降息10BP+结构性工具降息25BP+结构性工具扩容1.1万亿元”组合拳,与“9.24”新闻发布会提出的“降准50BP+降息20BP”组合拳相比,其力度更大、覆盖面更广。 “根据我们的理解,它可能会对后续宏观金融环境产生明显影响:一是提升银行承接政府债供给的能力与流动性久期,狭义流动性会更具稳定性;二是提升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叠加1.1万亿元结构性工具的带动,广义流动性稳定扩张更具政策层面的支持;三是降低实体融资成本,降低实际利率与企业财务费用,有助于保主体稳需求。”钟林楠说。 记者留意到,“9.24”新闻发布当天沪综指大幅上涨4.15%,其后5个交易日连续拉升近千点,因此被市场称为“史诗级利好引发史诗级行情”;而此次5月7日当天,沪综指却高开低走仅收涨0.80%,其后两日,行情整体表现也较为稳定。 那么,如果两者是同等级别的“史诗级利好”,为何市场的反应却如此不同呢? 对此,资深投资者李伟杰向记者表示,虽然两次发布会存在很多相同点,但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9.24”发布会在“9.26”政治局会议之前,属于远超市场预期范畴,股指反应当然强烈。另外,“5.7”是在“9.24”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力,相信后续还有一系列增量政策可期待。 李伟杰同时表示,当前A股市场整体估值水平仍处于相对低位,市场主要指数市盈率亦明显低于标普500等全球主要指数,极具资产配置吸引力,再叠加“细水长流”式的政策浇灌,A股走出慢牛行情将是水到渠成之事。 钟林楠则认为,与去年四季度类似,这次央行、金融监管总局与证监会部署一揽子政策只是一个开端,后续财政、准财政、消费、供给侧等领域还有进一步的政策空间。比如,财政端的空间之一是显著加快新增专项债、特别国债的发行进度,这样下半年若有必要也可增加赤字与特别国债额度;空间之二则是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进一步激活地方投资弹性。 钟林楠同时表示,此次发布会推出的一揽子政策是前期市场定价预期的初步落地,后续可能接棒的是财政、准财政等刺激需求的政策。(经·济·观·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