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hangju id=zoom> 信贷从紧与抑制通胀二者之间的权衡一直是政策的难点。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由"双防"(防经济过热、防通胀)调整为"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而抑制通胀则放在突出位置。业内人士分析,防经济下滑将成为下半年重要政策基调。 反对方:信贷放松为时过早 高盛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认为,在抑制通胀方面,政府当前没有放松政策的空间,目前总体通胀率仍保持在7%以上的高位,而且这一通胀率是在广泛的价格管制下实现的。政府应该而且也很可能会利用未来几个月CPI回落带来的空间上调能源价格,同时货币政策需要继续保持紧缩以控制通胀预期。在保增长与抑通胀的双重政策目标中,通胀最终会成为限制宏观政策选择的因素。 海通证券表示,目前的货币政策其实很大程度上没有大幅紧缩。提高准备金率只是为了对冲热钱的流入;信贷增速虽有明显下降,但规避额度控制的融资大量出现;6月M2增长17.4%,只是略低于名义GDP增速,M3的增速明显高于名义GDP的增长。因此,用放松信贷的办法来解决中小企业由于成本上升和汇率升值遇到的经营困难是危险的,牺牲通胀换来的只是短期增长,对中长期负面影响很大。 支持方:小幅放松影响不大 暨南大学金融系教授陈鹭认为,央行调整信贷规模,是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幅滑落,特别是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由于放松的幅度不大,且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和农业领域,属于抑制通胀前提下有针对性的放松,而不是全面放松,因此对控制通胀效果影响不大。 王泽辉则认为,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支持,必然会使一部分未发工资的企业补发工资,避免企业搬迁和倒闭,有利于带动当地消费,进而刺激物价上涨。但政府在政策选择上主要从稳定性考虑,因为中小企业数量大,牵涉面广,有针对性地扶持中小企业会给大量社会基层人员吃下一颗定心丸。其实,银行信贷规模有限,能否从银行获得贷款,还要依据企业自身情况来定,中小企业走出困境依赖于整体经济走入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