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hangju id=zoom> 机构争当"范跑跑" "昔日旧爱"钢铁股遭抛弃 钢铁股从5月起就一直下跌,期间跌幅远远超过大盘。很多分析认为钢铁股估值已进入合理区域,但7月份钢铁股经过平台整理后,7月底再次破位下跌。 2007年以来尽管大幅上涨的铁矿石、海运费以及焦炭价格给钢铁行业带来了相当大的成本压力,但国内钢价的不断上涨,在很大程度上转移了持续高企的原材料成本。然而进入2008年尤其是二季度以来,外需放缓、成本持续上升、宏观调控的累计效应已经使得钢铁行业增长拐点开始显现。除铁矿石以外,焦炭价格飞涨也如影随形,事实上,仅在过去的两个月,焦炭价格上涨便超过25%。因此"需求放缓"和"成本上升对毛利率的挤压"双重因素使得许多钢铁企业盈利面临下调的风险。 多重因素困扰 尽管就目前而言,大多数钢铁股半年报业绩良好,如马钢股份、济南钢铁、唐钢股份等,但由于行业前景不明仍然令投资者望而却步。与此同时,诸多不利因素仍然在困扰钢铁板块的整体走势。8月1日"攀钢系"下属长城股份、攀渝钛业、攀钢钢钒突然集体跌停引发钢铁板块整体下沉。显然"攀钢系"整合的不确定性多多少少影响了持股者的信心,基金的集体"叛逃"终于导致了攀钢系惨遭跌停的恶劣走势。 而随着后股改时期的来临,限售股解禁日益成为决定市场估值博弈格局的重要力量,钢铁行业的估值均衡已经由金融资本决定转变为由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博弈共同决定。据统计数据显示,宝钢股份成为两市8月份解禁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119万股解禁股的市值近900亿元。尽管公司持股人主体为国有股东性质,宝钢股份未来的解禁股套现压力或许并没有市场想象的那么大。但近期宝钢股份、武钢股份股价的连续创出新低却是对此作出的提前反应。显然,行业龙头股的萎靡不振对钢铁板块构成了沉重的压力。 规避风险成为当务之急 虽然就钢铁股整体而言,其估值水平已经接轨成熟市场,甚至有所低估,但由于多重负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下行的空间仍然存在。一方面,中国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和外部经济不确定性增强的压力。而通货膨胀和生产要素价格重估所带来的成本上升、外需的下降和紧缩的宏观政策等诸多因素都使得钢铁企业盈利回落的趋势确定。 另一方面,由于钢铁行业短期内缺乏走强的催化剂,在流动性趋紧的弱势格局下,出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忧虑,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对钢铁板块的减持力度不减。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二季度末,基金重仓持有钢铁板块的个股总数为30.9亿股,环比减少22.3%;持有钢铁股总市值为281亿元,环比下降46.63%;基金在第二季度甚至清仓了华菱管线、承德钒钛、包钢股份及酒钢宏兴等二、三线的钢铁股。显然,在如此不利的市场环境下,规避钢铁行业的风险仍然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