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证监会表示,大小非减持情况将在每月上旬定期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网站进行披露。 对于迷失于各种大小非减持统计数据中无所适从的投资者来说,每月公布的大小非减持情况,无疑是其了解和掌握大小非减持动态、判断大小非"走向"的权威参考。有了减持数据的权威发布,不仅投资者可以稳定预期,投资决策更趋理性,各种蛊惑人心的谣言也将无孳生之地。 此次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7月21日首度披露的大小非减持数据,就向投资者透露了不少重要信息。数据显示,由于股权分置改革而形成的限售股份共4572.44亿股,从2006年6月开始到今年6月底,共解禁842.96亿股,占总限售股份的18.43%。这其中,累计减持250.07亿股,占解禁股份的29.67%。种种迹象表明,当股市大幅下挫、股价严重缩水后,大小非的减持意愿确实在降低。 然而,如同此前为规范大小非减持,有关方面要求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股数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大宗减持,应通过证交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一样,此次大小非减持情况规定每月上旬公布,过低的公布频率和过长的披露周期,同样会影响披露数据对投资者投资决策的有用性。 投资者之所以对大小非减持信息高度关注,是因为这个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意义非凡。现在大小非减持情况每月上旬公布一次,一年仅公布12次,这对信息使用者来说,仍显美中不足。因为一个月的时间长度内,大小非减持信息非常丰富,投资者也希望能在大小非异动减持出现后,快速决策、快速行动。而一个月披露一次,大小非的月内减持动作早已完成,股价也早已下去一截,这个时候即使看到了权威发布的减持信息,投资者的决策也已晚了一大步,大小非抛售带来的市场风险,投资者仍无法回避。 显然,在技术条件具备、市场又有非常巨大需求的情况下,提高大小非减持数据披露的频率、缩短披露周期,由目前的逐月公布向逐周、逐日发布转变,以便投资者能够绘制出一目了然的减持曲线,应当是大小非减持数据披露的总体方向。此外,在逐月公布大小非减持情况的同时,有关方面也应当尽快对整个市场的大小非问题进行梳理,国有控股企业根本不能减持的部分要尽快明晰,非国有企业大股东由于控股原因不能减持的部分也要单独测算,这两部分占大小非的比例要尽快统计并加以公布,以便投资者能正确评估大小非减持带给市场的真正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