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hangju id=zoom> 增强宏观调控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避免出现大的起落 既要保增长,又要治通胀,中国经济要走好这一年,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据统计局发言人李晓超介绍,压力来自四个方面。第一是国际因素,今年以来世界各国价格普遍上涨,近两个月来,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CPI都在冲高,有些达到了10多年以来的较高水平。而初级产品,特别是石油和粮食的价格,今年以来增长都在30%以上。据有关国际组织统计,6月份国际能源价格环比还在继续上涨,涨幅为8%。其中石油上涨7.2%,煤炭上涨19.9%。在中国开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国际因素对我们的影响非常之大。第二,生产资料价格涨幅继续扩大,对CPI也形成了较大的传导压力。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了8.2%,6月份涨幅进一步扩大到8.8%。而近期成品油和电价的上调,灾后重建形成对建材的需求等,都可能形成价格上涨的新的因素。第三,通货膨胀预期还比较强。虽然近两个月随着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回落,社会公众对价格上涨的预期比前一段稳定,但在当前国内外,特别是国外价格上涨较快的形势下,社会公众容易产生对价格继续上涨的预期。第四,下半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还比较高。初步测算,下半年价格翘尾因素将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个百分点。 物价不断上涨损害了低收入阶层的利益,影响了消费能力的扩大,同时,成本的不断上涨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这对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房地产和汽车市场销售滑坡可能导致的相关产业的连锁反应,是当前国民经济面临的又一个严峻挑战。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明显萎缩,1-5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3.8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价格涨幅随之出现高位回落。同时,汽车行业产销增幅呈现下降趋势,4、5月份汽车市场销售量出现了12.91%和6.66%的环比负增长。由于房地产、汽车属于支柱性产业,其销售下降会对钢铁、建材、机械等下游产业带来不利影响。在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的同时,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可能带来内需产业降温,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上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好于预期"的成绩,无疑为国民经济持续向好奠定了基础。要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延续近年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既需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更需要审时度势,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避免经济出现大的起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