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class=hangju id=zoom> 许小年表示,由于中国通胀是具有国际性的,与国际粮油价格密切相关,因此抑制国内通胀不应一味采取管制措施,而应采取放开价格与收紧银根的组合措施。 在7月5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金融市场投资分析年会上,中欧国际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出席并发表演讲,针对中国的通胀问题应采取的政策提出了建议。许小年认为,中国通胀形成的原因是国际粮油价格上涨,而国际价格上涨又与中国密切相关,在国际油价和国际粮价没有大幅回落的情况下,国内的通胀压力不会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许小年提出了政策建议。首先,他并不认同限制和禁止出口以及对成品油和粮食的价格管制措施。因为限制出口会减少国际市场上的供应,进而推高而不是降低国际价格;而对粮油的价格管制,则会造成企业的盈利下降甚至亏损,减少产出和投资,增加而不是降低通胀压力;对于目前国家采取的对农业和成品油企业的补贴政策,许小年认为这使市场机制对供应方失去了作用,而且国家财政很难长久去承担这部分补贴。 许小年指出,正确的政策应该是放开价格,尤其是成品油价放开,让企业有利可图。放开价格并不会制造通胀的压力,只是会让通胀压力在短期内释放出来,但是释放出来对抑制通胀是不利的,所以和放开价格相配套的还需要收紧银根,收紧银根是为了防止恶性通胀。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应该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避免出现类似越南那样的经济危机。 许小年表示,要想防止演变为恶性通胀,就要采取果断的加息措施,因为通胀问题越拖延则抑制通胀的成本就越高。现在抑制通胀也要付出成本,这个成本就是人民币更大幅度的升值。同时,中国的出口企业会感到比以前更加困难。但是对于决策者来说,两者权衡必然要有一定的牺牲和选择。如果政策继续犹豫观望,待通胀日益恶化了,政府就将不得不在那个时候采取严厉的紧缩措施,等待拖延的时间越长,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越大,将来控制成长的成本就越高。所以决策者应尽快的采取措施,把可以控制的通胀降下来,而不要让通胀发展成为恶性通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