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宏观调控主要围绕着CPI,下半年调控重点或许会转向汹涌而来的PPI。 "由于去年基数过高,估计今年年底前后,肉禽及其制品类价格的同比涨幅将至少回落30个百分点,这将拉低CPI近2.4个百分点。这是推动CPI下行的最主要动力。"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说。 不过,在CPI走低之际,5月份PPI以8.2%创下三年来的新高。进入6月份以来,成品油、电力价格调整方案出台,而且进口铁矿石价格涨幅锁定在95%以上,这些都会推动6月份的PPI继续飙高。 "调整后的成品油价格与国际仍有60%的差距,所以PPI在下半年应该还会不断走高。这就会使PPI代替CPI,成为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 曹远征解释说,PPI的这种走势,将改变宏观调控的目标和路径。"若仍围绕CPI调控,下半年的压力可大大减轻,但目前看来PPI又成首要目标,因为CPI走低后,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逐步到位,PPI涨幅势必迅速扩大。" PPI不断走高,会带来两方面的后果:其一,PPI会传导到CPI,导致CPI反弹,从而导致成本推进的通胀;其二,PPI走高,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企业投资愿望降低,随之就是GDP增长下降、就业降低。 "所以,尽管下半年CPI可以松一口气,但对PPI却丝毫松懈不得。"曹远征说。 由于CPI与PPI的形成机制很不同,选择的调控路径也相差甚远。曹远征说,"目前政府高度依赖货币政策,下半年可能有所改变。货币政策对CPI非常有效,但对PPI基本无效,因为PPI相当大程度上是输入型的,即国际商品通货膨胀'进口'到国内来的。" 曹远征认为,针对PPI最有效的工具是财政政策。例如,政府可利用税收、补贴、转移支付等手段,抑制原材料消费,补贴亏损行业。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可对由于PPI而亏损的部门采取退税、补贴等形式,而对高能耗高污染的原材料消费大户追加惩罚税收,并指定行业准入。总之,财政政策应在税收和转移支付上进行适当安排,牵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曹远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