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17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开幕。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美国人对历次极为重视的金融市场开放问题,似乎不那么重视了。事实上,中美双方就这次战略经济对话议题的公开表态,也不可能使中美谈判绕开金融市场开放这个"心结"。 就在这样一个时机,中国证监会破天荒公开表态,要全面开展证券业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评估,而且,证监会突然批准了瑞士信贷在中国成立一家合资证券公司。市场高度关注的是,此前这样的市场开放措施已经被叫停了两年,这是证监会去年12月颁布有关外资投资证券业的新规定后,首家获批的公司。证监会的发言人还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将继续按"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以积极务实的态度,适时适度扩大证券业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选择这样的时机对金融开放问题做出官方表态,不得不让市场猜测,这是不是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前给美国做出的象征性表态。这种开放,带有极强的某种味道,意味着对美国某种利益的交换。然而基于利益交换的金融开放,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最让市场想不通的一点就是:为何国内资产价格高企的时候不开放,而国内资产价格相对便宜的时候,开放市场的声音分贝就突然提高?这不是明摆着有送礼的嫌疑吗?如果在资产价格高企的时候把金融国门开得更大一些,不仅我们的金融资产可以卖个好价钱,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凭借这千载难逢的良机换回巨额的外资,并用外国人的钱来改善我们的金融市场基础建设,用外国投资者的力量来推进更国际化的估值体系建设,也可以为市场提供更高市场化程度的金融专业服务技能,也可以获取大量交易对手来形成市场化的利率和汇率市场……可惜现在,我们错过了这样成本最小化的改革机会。 但我们不得不提醒的是,如果仅仅让资本市场开放措施服务于某种利益的交换,而不是根据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自身需要来建设和改革金融市场,那很可能犯下本末倒置的错误。毕竟,单纯的国际利益交换,未必是我们国家战略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 现如今,对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建设而言,在通胀未成为噩梦之前,仍旧可以借用它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来趁机推进债券市场、做空机制、市场化发行、中小投资者保护等诸多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而对外开放,应该在对内开放、对内制度完善的框架内来推进,毕竟外资进来也要依据国内市场的规则进行交易。如果再错过通胀压力加大前的时间,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进程恐怕又将推后至少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