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华锐风电公告称,公司于当日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通知书》,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被立案调查。围绕这一风电龙头的争议升级。 中国“证监会调查的消息一经传出,华锐风电股价跳空下跌,60日均线已被跌破,投资者信心明显不足,对华锐风电股价的后市表现多持悲观看法。”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3月7日,华锐风电公告称,公司自查发现2011年年报中的净利润有误,比实际利润多报了1.68亿元。4月11日,北京证监局将该差错定性为“虚增利润”。 “正如许多利用虚增利润造假财务的上市公司一样,其最初目的或许并非想造假,而是当企业出现问题,其希望渡过难关,预期中的美好局面便会到来,到时弥补造假的窟窿,但现实往往等不到美好局面到来,便因窟窿越来越大而失控。”一位资深保荐人代表曾向媒体表示。 “当时我们就预计中国证监会将介入。”一名华锐高管说。至于调查结果会如何,他表示无法预料,但“该承担的责任就得承担”。 华锐在A股上市两年后,营业收入由203亿元降至40亿元,净利润由28.56亿元降至-5.83亿元,市场份额由19.7%降至9.3%(2012年与2010年相比),股价从90元下跌至5元左右,近700亿元市值蒸发。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本报记者,如果一旦调查属实,将会对华锐风电造成不小打击,而对于股民来说,可能很难得到赔偿,甚至血本无归。 不过,萧函认为,违反证券法规一事发生已久,对公司的负面影响多被市场消化,华锐风电在实体领域的经营并未因此受到不良冲击。 高管“换血”难挽颓势 华锐风电的人事也在发生巨大调整。 继3月10日,公司创始人韩俊良因“个人原因”辞职后,接过“帅印”的公司大股东尉文渊,在两个月后也“闪电离职”。目前,接任董事长和总裁之位的王原和刘征奇,均来自大连重工,系创始人韩俊良的旧部。 分析人士认为,面对风电行业的艰难境况,高层频频换血,无疑让华锐风电的前景愈加扑朔迷离。 “华锐风电的人事变动,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公司财务亏损的境况,但是客观来说,高管层的变动对于改善公司业绩于事无补。”能源行业分析师任宁浩认为,华锐风电面临的问题是整个行业性的问题,同时华锐风电规模太过于庞大,如果不是行业整体复苏的话,目前做任何努力对于公司的业绩都很难有实质性地改善。 临危受命的尉文渊对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却依然奏效甚微,交出的“成绩单”并不如人意,2013年一季度净亏损2.48亿元,华锐风电股价仍在5元左右徘徊。 “尉文渊的上台是一种临时性的措施,本身并不是一件好事。”在一位接近华锐风电的业内人士看来,尉是资本市场出身,但资本市场跟产品市场毕竟是两回事,对华锐风电的现状而言,投资人出局而由熟谙具体业务运营的高管接位是一件好事,今后在管理上会更加顺畅。 “‘时势造英雄’,华锐风电的成功与风电行业初期的快速发展、公司自身的规模扩张有直接关系,而华锐风电当前的低迷也同样是公司快速扩充产能所致。”萧函说,战略制定、内部管理等问题在风电企业中普遍存在,华锐风电的起伏更多的是由整个行业大环境所决定。 对行业的警示意义 “作为华锐风电的创始人,韩俊良对华锐风电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华锐风电前期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战略的制定与韩俊良的管理才能密不可分,韩俊良是将华锐风电一手打造成业内龙头的企业家,同时也是华锐风电没落的见证者。”萧函说,华锐风电的大起大落揭示出我国企业、企业家在发展前期盲目、短视、好大喜功等缺点。 2005年底成立的华锐风电,仅用两年多的时间,2008年便以22%的市场份额超过金风科技,成为风电行业龙头。2009年,华锐装机容量跃居全球第三。2011年又以90元/股的最高发行价在A股上市。然而,两年后,其股价却在5元附近徘徊。 华锐风电的超速发展从一开始就伴随着重重质疑。 业内人士认为,华锐风电的高速成长得益于大型电力国企的“风电大发展”,在此过程中,倘若缺乏产业政策、主管部门和大型国企中任何一家的扶持关爱,这种激进的发展模式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在风电业低迷的大背景下,华锐风电在管理、技术和质量上不断暴露问题,不仅由于风机质量问题让报修率大大提高,而且还深陷国际知识产权纠纷中不能自拔。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管理上极其粗放,让这个迅速变大的企业屡屡折戟。(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