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之声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票之声 首页 头条新闻 查看内容

温家宝重要表态 各地加码城镇化(附股)

2013-1-30 11:23| 发布者: 郎少| 查看: 2379| 评论: 0

摘要:   随着十八大报告强调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关城镇化的议题受到各方关注。第三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昨日召开,全国100位县(市、区)委书记齐聚北京,与专家一起就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展开讨论 ...
  中国城镇化的国际视野:给世界经济带来红利

  张芳曼制图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3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之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探索和实践,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创举,不仅给我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也将为世界经济的复苏与提振带来深刻影响。
  本报今明两天将连续推出专版,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城镇化的现实意义、丰富内涵与发展路径。
  空前之举 巨大机遇
  成功推进城镇化建设不仅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且是中欧合作的基石
  欧盟地区委员会秘书长格哈德·斯塔尔: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如果按照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规划和落实,对建设一个和谐地球村将是一个巨大贡献。中国承诺推进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是全球应对环境挑战的重要一环。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是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将会给数亿人口带来就业,为广大农民工进城务工带来经济机会和社会效益,会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曾说,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这对衣食等日用消费品、对住房和汽车、对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都会形成巨大需求。这恰好与另一种观点相一致,即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无论如何都要增加国内消费,以减少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造成的全球贸易不平衡。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越是均衡,普通居民的财富就会增加,这对世界经济无疑也会形成积极影响。
  在城镇化过程中,如果管理得法,人们能够不断获得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欧洲智库组织“欧洲之友”政策部主任莎达·伊斯兰:欧洲人惊讶于中国如此大规模、如此快速地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国将几亿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型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之举。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中国在推进城镇化的伟大事业当中,欧洲能提供相应的支持。世界希望中国实现经济的再平衡,改变传统的出口依赖型经济增长模式。在欧洲,城市也是推动经济增长、带动创新和创造就业机会的核心。
  一般来讲,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更容易获得教育、医疗和其他基本的公共服务,比如清洁水资源、公共交通等。因此,健康和可持续的城镇化进程,将有助于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预计到2030年,全球城镇化率将达到70%,届时中国的城市人口也极有可能增加至这一比率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首席代表罗兰德: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历史经验表明,发达国家、富裕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绝大多数来自城镇地区。因此,城镇化可以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中国的示范作用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领域的工作提供经验
  日本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江原规由: 目前,中国正在摸索由依靠外需转为依靠内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初步成果已经显现。例如,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至9月,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为55%,这是10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的贡献率。
  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51.3%,半数以上的人口都住在城镇里。预计2020年这个数字将增至60%。随着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镇迁移,住宅建设和交通网络建设都会产生新的投资需求,与此同时消费的扩大也值得期待。可以说城镇化是中国内需扩大的王牌。
  中国的城镇化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规模,不仅决定中国经济的走势,也将对各国对华投资和对华出口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很多国家的企业界都对中国新一轮的城镇化进程予以了高度关注,希望从中觅得商机,并与相关中国企业建立长久、稳固的合作关系,从而推动投资和贸易行为更趋活跃。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的宝贵机遇,同时也对众多居民未来的安居乐业有着深远的意义
  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中国目前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可以考虑以下改革措施:
  一是继续探索适合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充分考虑资源、环境、人文和历史等因素与约束条件。
  二是理顺地方政府的职责和所能够控制的资源,使城镇管理以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
  三是制定一套有效的制度与法规保证在城市扩张中对征用土地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
  四是把服务业的发展与推动城镇化联系在一起,保证城市充分就业。
  五是改革户口制度,让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在住房、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机会和待遇。
  六是探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模式。
  七是保证城镇化有序进行,防止与控制城市贫困现象,创造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保障性住房制度。
  不走发达国家老路
  潘家华
  城镇化的指标不仅是城镇人口比率,更应注重经济效率提升,就业岗位和居民收入增加,环境和生活质量改善等,因此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有序推进市民化进程,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之源。21世纪中国的城镇化深刻影响着世界,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城镇化水平的表征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这意味着城镇化的核心是人。2011年末,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1.3%;2012年的城镇化率已超过“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到2015年达到51.5%的水平。根据我国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对2030年发展目标的研究,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要在2020年达到60%,在2030年达到70%左右。这意味着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20年间将转化3亿人口,相当于一个美国的规模。
  需要指出的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只是将城乡二元结构转换为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即从农村转移人口至城市边缘,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市民化。市民化主要指让新增城镇人口享受城市内包括教育、文化、科技等城市社会服务,就业、医疗等城市社会保障服务,交通、能源、供水、环境等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以及选举、传媒、住房等市民权益等。市民化是一个包容性的进程,目标是使全社会的城市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权益得到提升和保障。
  我国经过30年的高速平稳增长,经济总量和规模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进一步工业扩张的空间不断缩小,经济增长必须要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型。因此,城镇就业将从工业制造业大量转向服务业,就业保障和收入增长的挑战将不断凸显。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大,数以亿计的农业转移人口自愿或非自愿地脱离原有社会环境,融入文化、教育、收入等明显不匹配的城市社会,挑战集中而严峻。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和居民住房保障的建设维护,日常生产生活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排放,这些都将使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市民化进程,存在各种有利因素,蕴含着巨大的机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的速率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和工业化。这就意味着,我国新一轮城镇化,将会进一步消化已经转换用途的土地来实现有限的数量扩张,加大力度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品质。例如,低碳城镇化意味着低碳发展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提升发展质量。低碳、零碳的可再生能源设备的生产、营销、安装调试和运行维护,有着巨大的市场供求空间。陆上、近海风机设备的生产、安装和运行维护、光伏发电产能的内需拉动、水电建设和生物质能的商品化利用,不仅可以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市民化进程规模大、时间长,必将带来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增长速度的维持。
  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以投资和外需为特征,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扩张提供了动力源泉。而新一轮城镇化的市民化进程,将产生持续的投资和不断扩张的消费需求,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它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不仅仅是原材料需求和世界工厂,更意味着科技创新和消费能力。中国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城镇化的进程,不走发达国家城镇化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路,将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之路探索出有益经验。(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对内对外 双向拉动
  张建平
  2013年,世界经济将在深度转型调整中缓慢复苏,主要经济体实力对比格局正发生实质性变化。发达经济体规模将首次降至50%以下;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市场国家的规模将首次超越发达国家。
  在美欧日债台高筑、需求萎缩、困局难解的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将承担起推动世界经济复苏重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预测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8%和8.4%。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经济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30年。中国通过参与国际产业转移与分工,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新的制造业中心、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全球第二大货物贸易进口国。
  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9.98%,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0%;在全球贸易份额中占10.6%,连续第三年居各国之首。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已经举足轻重,并且这一趋势在不断延续。
  长期以来,中国大量吸引利用外资、开展巨额对外贸易和加快对外投资,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也使中国经济成为拉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世界经济形势面临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增长形势面临压力的情况下,中国通过推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将有效挖掘中国内需的巨大潜力,从而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并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活力。
  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3%,而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在70%左右,中国的城镇化增长潜力巨大。
  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显著的双向互动特征,城镇化进程可以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促使产业结构升级,而经济增长则可以进一步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适度合理的城镇化进程将使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更加强劲,发展模式更加可持续,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稳健,使其他国家得以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
  一、中国城镇化进程将扩大我国消费,从而拉动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城镇化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培养新的消费群体,促进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稳固和提升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使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带动作用更加稳健和可持续。
  二、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带来巨大投资需求,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城镇化进程意味着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房建设、房地产开发投资、教育医疗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需求逐步加大,并进一步拉动食品、家电、纺织服装、汽车、能源、化工、钢铁等上下游各种关联产业投资与发展,推动中国投资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从而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三、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加快我国进口增速,拉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分享中国市场。中国对全球最终消费品的市场需求巨大,这点可从中国在世界各国旅游购物和奢侈品消费上初见端倪。中国庞大的投资需求带来对其他国家资源能源、关键技术设备、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巨大需求。中国正在大力实施进口战略,每年2万亿美元进口规模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四、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充裕劳动力供给。中国在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外资最青睐的投资目的地国,有关国家将继续享受我国劳动力转移红利,分享中国城镇化带来的利益。
  五、城镇化将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为其他国家带来投资和就业机遇。发达国家城镇化经验表明,当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时,推进城镇化可增加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和就业规模,劳动力逐步转向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663.84万人。城镇化将改变中国产业结构,进而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中国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将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逐渐转移至其他发展中国家,为相关国家带来投资和就业机会,带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并改善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
  欧洲技术+中国管理
  欧洲智库组织“欧洲之友”政策部主任 莎达·伊斯兰
  城镇化并不仅仅是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或者将一些人一夜之间变成城镇居民。城镇化事关城市生活的质量,需要给城镇居民提供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以及娱乐设施等。中国城镇化的扩张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是巨大的挑战,因为政府需要有充足的公共财政支撑庞大的社会服务,必须解决城镇化带来的能源、土地、水资源需求压力以及环境变化问题。
  对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欧盟坚信中欧合作建设节能型“生态城市”极具可行性,并拥有巨大的潜力。中国城镇化发展遇到的挑战,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性挑战。欧洲的企业界也愿意参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帮助解决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当然,这也是有利可图的。欧洲不缺乏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如何提高中国城市建设水平上他们可以建言献策。
  中国城镇化是一个巨大工程,中欧学界均意识到中国大城市已经造成很多环境问题,空气污染、水资源缺乏、垃圾处理、高房价以及公交系统瓶颈等。怎样帮助中国的建筑师、城市规划者设计和建造适合21世纪城市人口居住的城市呢?欧洲的技术结合中国的管理和政策,将会产生极佳效果。(.人.民.日.报 .孙.天.仁,韩.硕,吴.乐.珺,刘.军.国)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2024年5月31日最新敬告:文明发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票之声 ( 京ICP备09051785号 )

GMT+8, 2025-5-14 23:03 , Processed in 0.03859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