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金改应收缩目标与路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同步推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杨涛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当前金融系统的主要问题:过度管制导致市场内在的金融创新动力不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难以协调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结构性误区和偏差等。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杨涛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当前金融系统的主要问题:过度管制导致市场内在的金融创新动力不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难以协调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结构性误区和偏差等。温州金融改革的核心,实际上是全面推动自下而上的金融改革创新,激发民间金融的活力,为自上而下改革提供试点经验。当前温州金融改革虽然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主要的问题,一是温州金融改革本身还需要进一步收缩目标与路径,把重点集中在民间金融创新本身,二是还需要更多国家层面的政策与环境的同步改革推进。" "温州目前面临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地产与金融出现的问题,以及宏观因素的系统性影响,但背后更大的原因则有两个,一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面临转型,温州作为典型的代表,在此转型大环境下面临重大挑战,还没有找到可以支撑经济新增长的实体产业支柱;二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进程不匹配,金融严重落后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速度,使得民间投资和融资只能通过一些扭曲的途径来解决,进而产生了潜在风险。" "一方面,预计在目前支持自下而上改革的基础上,国家会推动民间金融规范发展,促进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促进地方金融体制改革已经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适应我国国情,构建多层次的金融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未来平衡金融发展效率与安全的核心环节。当前,各地方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可以积极开展地方金融管理机制的模式创新与改革尝试。" "另一方面,预计国家也会逐步推动自上而下改革,实现金融改革与创新的同步进行。最终的目标,是为了促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增加居民福利的大趋势。" 杨涛认为,对于温州金改,无论是方案还是细则,真正具有突破意义的,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首先,是"制定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这是本次改革最具象征意义的重点,且与整个民间金融以及促进民间投资的改革相关。 其次,是"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这次试验能否扩大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的力度,并推动地方银行放宽民间资本的机构准入,成为改革的关键。 最后,是"研究开展个人境外投资试点,探索建立规范便捷的直接投资渠道"。这一条最具突破性,也是放松资本项目管制的重要步骤。实际上,2011年初温州就曾经想要试点,但后来被叫停。这项改革的意义,一是拓展了个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财富管理和资产配置的渠道,有效规避风险和增加收入;二是有助于个体企业和小微企业更好地走出去;三是意味着资本项目开放的新尝试,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支撑。而在试点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规模和额度,规范和约束走出去的途径,并且与资本项目适度放开的宏观战略同步推动。(.人.民.网) 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时隔17个月首次出现下降 温州银监局统计显示,去年11月底,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3.43%,环比(和上月比)下降0.01个百分点。这是自2011年6月至今,时隔17个月之后,温州银行业不良率首次出现下降。 据报道,2011年下半年温州发生民间借贷危机、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后,该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不良贷款总额保持相对较高增幅。但随着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加大,温州不良贷款率最近几个月出现“增幅收窄”现象,开始释放出中小企业基本面逐渐企稳的信号。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末,温州次级类贷款占比为2.38%、可疑类贷款0.90%、损失类贷款0.15%,环比增幅分别为0、-0.05、0.04个百分点。同时,正常类贷款为92.93%,关注类贷款为3.64%,环比分别上升0.07个百分点、下降0.06个百分点。 通常,银监部门在评估贷款质量时,按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级分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虽然不良率有好转,但温州不良贷款额仍略有增加。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额239.8亿元,比上月新增0.87亿元,比年初新增152.85亿元。从分类看,股份制银行不良率为5.01%,高于国有银行和城商行。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春节将是“一道坎”,中小企业通常在春节前会面临因集中支付应付账款和员工工资带来的资金紧张,这有可能直接影响企业还贷。(.东.方.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