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八年抗战都打不垮” "在过去的收入分配现实中,二次分配被诟病为“逆向转移”,也就是说,它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一次分配产生的贫富差距。" 收入分配改革要啃的另一块“硬骨头”,是用二次分配对一次分配产生的收入差距进行调节和弥补,其核心内容是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和财税制度改革。 一次分配是指通过市场实现的分配,比如老板给雇员发工资等;二次分配主要通过政府来实现,比如通过补贴来弥补贫富差距。但在过去的收入分配现实中,二次分配被诟病为“逆向转移”,也就是说,它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一次分配产生的贫富差距。 比如中国长期存在的社会保障双轨制,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一种显见的分配不公,却多年坚冰难破。城镇居民中,企业人员退休前要缴纳养老保险,公务员则不用缴费。但退休后,企业人员普遍只有退休前工资60%左右的退休金,公务员却能达到90%左右。在有的城市,公务员退休金甚至是企业人员的4倍多。 宋晓梧回忆说,他1996年就在《经济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要解决双轨制问题,2004年他又向温总理当面提这个问题。“到现在两个八年抗战,都打不垮这个双轨制。” 财税制度,则是另一个重要却困难的二次分配改革突破口。在国际上,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房产税等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二次分配手段。 “涉及税收和转移支付,财金部门处在强势地位,他们认为还是应该把发展问题放在第一位。”一位专家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印象很深,有些部门的人说,收入差距问题谈了这么多年也解决不了,解决不了就不要谈了嘛,不要炒作这事吊老百姓胃口。” 而对于多数发达国家已征收一百多年的、可消除“阶层凝固”的遗产税和赠与税,虽然是国际通行的二次分配手段,却在中国阻力重重。一位专家透露,对这两个税种推出的最主要顾虑是怕引起大规模的资产向海外转移。 “几年前有一次我在政协法制委员会讲课,建议征收房产税和遗产税,在座一位领导当场就说,‘征收什么遗产税?刚刚有点财产就征收遗产税?’”一位专家回忆说。 艰难寻求共识 "至今依然在变化中的经济现实,不仅让收入分配改革的框架不断变化,而且也让这个框架日益庞大。更要命的是,这个庞大框架的每一环,都充满着争论。" 客观地说,收入分配改革受阻,并不完全因为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收入分配问题异常复杂,从上到下各方难成共识。 这些年来飞速变化的中国现实,是收入分配难题不可忽略的土壤。 比如说最戏剧性的国有企业,就从1990年代末入不敷出不得不进行“三年脱困”的窘况,摇身变成利润丰厚势大力沉的垄断企业,并因此从社会帮助的对象变成改革的对象。 至今依然在变化中的经济现实,不仅让收入分配改革的框架不断变化,而且也让这个框架日益庞大。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原人保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在2006年参加了发改委召集的收入分配改革专题研究会议,从此开始参与工资分配改革。他后来渐渐发现工资分配改革要跟财政分配体制、社会保障、农民收入增长及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等问题联系起来。 “就像一个人腿有点毛病,后来发现腿的毛病可能和内脏、神经有关,可能还不止是一个地方,很多地方都有毛病,是相连带的,必须进行全身检查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收入分配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在改革的其它问题上属同一阵线的人士,有时也分歧严重。比如对于收入分配差距是否过大,是否需要进行分配改革,即使在改革派中也存在争议。 “当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正在为福利政策难以为继而发愁的时候,我们千万要防止过早地染上我们根本没有资格患的‘富贵病’。”国内公认的“改革派”代表人物、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就曾在2005年撰文写道,“有的经济学家甚至在十年前就惊呼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过大。我认为,这种简单的判断和刻意的渲染,根本脱离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其结果只会重新唤起传统体制固有的平均主义诉求。” 而对于不同时期收入差距是否在扩大,各方也观点不一。比如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据他测算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差异指标显示,2005年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经历了扩大趋势后,已经呈现缩小的迹象。但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认同。 同样的争论也存在于劳动者报酬问题上。 社科院发布的2008年度《社会蓝皮书》中称,“我国劳动者报酬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到2006年降至40.6%。”对于这一被广泛采信的说法,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徐滇庆专门撰文指出,中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太低和逐年下降,不过是统计误导的又一个“错案”。徐同意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的观点:“按国际同比口径,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远远超发展中国家,在金砖四国和中等发达国家中也位居前列,与自己纵比也不是下降,而是持续上升。” 对于是否应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来改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很多经济学家担心这会带来失业率上升,降低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有人说,国企高管的工资不能降,要不然人才跑到华尔街去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资不能涨,要不然制造业跑到越南、缅甸去了。”宋晓梧说。 在收入差距过大是改革造成的,还是改革不彻底造成的这一问题上,也存在两套解释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认为,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最根本原因被忽略了。“所有制决定分配制。但是,人们常常忽略这个观点。”他强调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主张“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讲改革”,“每个人讲话都有立场,是站在财富、资本的立场,还是站在劳动的立场,用了阶级分析方法,就会看得一清二楚”。 在宋晓梧看来,按这种观点推导下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再次国有化、搞公有制。“现在不光老人,一批年轻人也有这种看法,是很危险的。” 几乎在有关收入分配的每一个问题上,都充满了争论。这个缺乏共识的现实,注定了收入分配改革将依然困难重重。(.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