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A股"雷阵":细数三大险区 2012年,A股投资触“雷”的频率显著增加。有公司为了上市融资,将业绩大幅“变脸”的“地雷”直至上市后才引爆,涉嫌严重欺诈股东;食品饮料和生物医药公司成为产品质量的重灾区,铅超标、致癌门等“地雷”频频引爆;还有一些企业被网络传闻等各种负面消息突袭,甚至“躺着中枪”。 新股业绩“雷” 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不景气,不少企业上市之前业绩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为确保成功上市,不少公司铤而走险,隐瞒业绩下滑实情。 珈伟股份:上市两月业绩大变脸 5月11日,珈伟股份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1元,发行市盈率为27.5倍。上市首日,珈伟股份表现不错,截至收盘,股价上涨近90%。不过,此后股价表现并不强势,一直维持在11.5元左右。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7月14日,公司发布了一份201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94.12%到95.85%。消息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7月16日),珈伟股份股价直接封在跌停板上。在此之前,公司股价已经连续8个交易日走低。 数据显示,7月4日至7月16日的9个交易日,珈伟股份累计跌幅达到25%。此时,公司股价报9.45元,距离发行价已经有一段距离。此后公司股价一路走低,这对于8月13日才能解禁的首发获配机构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具体来看,珈伟股份上市时,光大阳光集结号收益型一期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江海证券自营账户、渤海证券自营账户和国金证券自营账户分别获配100万股,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获配300万股。公司三季报显示,这些机构已经集体清空了所持该公司的股份,但粗略估算,上述几家机构合计亏损金额接近2000万元。 【点评】接二连三发生新股业绩变脸的情况,投资者认为,保荐机构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监管机构对于保荐人的处罚还太轻。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中,监管机构非常强调信息披露的详细、完备、准确,因此,中介机构在信息披露方面出现问题,应该采取更加严格的处罚措施,才有可能有效杜绝违规行为的产生。 产品质量“雷” 从三聚氰胺开始,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从而使A股市场上的食品医药类个股成为“地雷”密集区。 古越龙山:深陷“致癌门”连累机构 6月15日,有媒体报道称,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测试7类34款酒精饮品,其中3款声称来自浙江的产品,被检出含有较高分量的可能致癌的氨基甲酸乙酯(EC),其中包含古越龙山的三年陈酿绍兴加饭酒、正宗绍兴陈年花雕(五年)两款产品。 “致癌门”一事爆出后,让正处于上涨势头的古越龙山股价遭遇重挫,报道发表的当天,该股报收14.59元,大跌4.2%。 6月19日,古越龙山发布澄清公告,表示产品无害,并复牌。古越龙山称,黄酒作为传统食品,适量常饮对人体健康有益,至今没有发现因饮用黄酒致癌的案例发生。另外,氨基甲酸乙酯普遍存在于各种酒类及其他发酵食品中,是在自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并非人为添加。 6月19日公司股价止跌,上涨3.02%;6月20日,古越龙山再次大跌6.05%;此后,公司股价一路震荡下跌。 古越龙山“致癌门”事件爆发后,潜伏其中的机构损失惨重。资料显示,共有4只基金在今年一季度配置了古越龙山。其中,易方达价值成长持股量最高,达到1876万股,并在一季度还增仓了75万股,持股市值超过1.9亿元,占个股流通市值的3.11%,大手笔持股使其成为今年一季度古越龙山第二大流通股股东。除易方达价值成长外,博时新兴成长也买入了古越龙山730万股,占该股流通市值的1.21%。“致癌门”导致的股价下跌,让这些基金在当期的浮亏超过千万元。 【点评】事件发生后,国家黄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也发表了同古越龙山一样的声明,很快风波便得以平息。但是有投资者认为,食品安全风声鹤唳,官方的积极应对仍然难以消除黄酒行业的信任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