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述方式类似,信用证交易双方也是同一控制人下的关联公司。 “货是自己的,信用证也是自己的,交易的两个公司是关联公司,今天左手卖给右手,右手拿着钱去新加坡融资,融资回来以后钱到国内变成人民币重新存入本地的银行,又以100%保证金又开出新的信用证。”一位受访者称,曾经有一段时间,一些新加坡和香港的银行资金全部回到温州的这些小银行。 该人士进一步算了一笔账:“在存款压力颇大的近两年,银行还会对大笔的资金进行贴息揽存,100万存款直接返还5万块钱现金,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5.4%,加上基础的存款利率,一笔存款的年化收益率已超过8%。让他从新加坡、香港的融资成本是3%多,而本地定期存款利率只有3%左右,如果扣除货币出入境的成本以及开立信用证的前提——押在保税仓里一单货押的成本,平均一单货可以赚到年化4%的收益。” “技术最娴熟的时候可以三天一单货,今天信用证从中国开出,四天之后钱就重新进入本地的银行,一年可以做到近百单货,近百单的流转,每一单年息4%,那就是赚2%,也就是说他可以把一倍的资金在一年之内无风险利用国际利差套利200%。”上述人士说,或许是钱太好赚了,钱就不当钱了,企业主会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在无风险套利的固定收益预期之下,企业主很可以进行更大倍数的放大,把钱再投资到其他领域。 类似的,国内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等代付业务也被企业主用来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套利,一般而言,沿海地区的利率比内陆地区要高。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的基层分支机构对这种“空手套白狼”的游戏是默许的,因为揽存压力极大的2010年、2011年,这种方式可以帮助银行基层网点轻松搞定存款、贷款的规模性增长。 正因为此,银行在过去两年逐步将该类业务的保证金从100%降到50%、30%甚至20%,改用其他担保方式,这意味着企业不再是存100块贷100块赚取利差的简单套利,而是以20元借出100元的货币创造的“钱生钱”游戏。 “如果保证金比例一直是100%,即便企业主投资失控,资金链出现缺口,风险也不会传导到银行体系。”一位知情人士指出,银行对于这一业务的风险失去警惕,逐步降低保证金比例,才导致目前包括信用证在内的代付业务正在成为金融案件的重灾区。 多家股份制银行的信用证代付业务在去年实现爆发式增长。早报记者获得的一份内部数据显示,某股份制银行通过表外委托他行代付款项余额较年初增长逾七倍达1300多亿元,其中90%是人民币代付,增长集中在杭州、温州、宁波等地。 “实际上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钱。”一银行业人士直言。 受访者指出,部分企业主为省掉一单货押在保税仓里的成本,连提供给金融机构审核的单据,譬如国内信用证项下的增值税发票以及涉外信用证项下提单、仓单都是伪造。银行方面,通过接入银行的税务联网系统,银行至少可以核查国内信用证业务是否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然而在过去两年,一些在火车站买的假发票都可以轻松通过银行核查。 理财资金隐蔽介入 在此之外,部分受访人则指出,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盛行,不仅推高了企业融资成本,也助推了潜在的企业兑付风险。 “明明可以存到银行的钱不存了,钱被理财产品、信托、基金等一系列金融产品包装到了体系之外,银行凭借自身的信用代销各类金融产品,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资金成本就被炒高了。”一位参与银行理财产品代销发行人士称。 比如,如果银行代销一款预期收益率为8%的信托产品,其中的销售费、管理费要收取大约5个点,如果再计入产品由信托公司运作的成本大约1个点,到急需资金的企业主手中时已经被“炒”到14%、15%。 另一位参与银行代销产品发行的人士透露,在银行代销的一些信托产品中,信托产品作为私募股权基金的LP,而这些私募股权基金中不乏涉入房地产领域、甚至接盘高利贷的。 而在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中,也有不少是委托信托公司来进行投资管理的,“我们依然会对每一笔投资都监控投向,比如是放给企业是流动资金贷款还是项目贷款,不过至于企业拿到钱之后做什么用,那就很难监管的。”另一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称。 “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方,通过隐蔽的资金渠道对接到信托产品、证券产品,其中有些产品没有明确的资金投向。”上述参与银行代销产品人士称。 其中的一种方式是,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或发债募集资金,其中一定比例的资金进一步投向与证券公司合作的产品,这款产品进一步直接或间接地投资于涉足房地产的信托项目,通过层层打包,信托项目对企业的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约在20%-25%。 另有一种较为隐蔽的方式是,银行的理财资金和高利贷资金同时介入到某些项目中去,银行与项目方彼此约定,譬如,银行资金通过介入项目,被用于首先用于偿还高利贷,又或者在项目方有回款时首先偿还高利贷,再偿还银行贷款。“这种方式一般只有私下的隐蔽约定。” .东.方.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