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估值中枢下移何时止步 关键时刻或临近 提到银行股,最尴尬的话题莫过于一低再低的估值。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再融资压力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了摆在银行面前的一道道关卡。银行股何时摆脱“白菜价”的魔咒?分析师认为,银行股走出低估值困境还需要驱动因素。 破净后估值有待修复 自交通银行成为首只破净银行股后,银行股接二连三步入“破净”队伍,目前破净银行股数量已有10只左右。对于当前5倍的市盈率,0.9倍的市净率,市场人士无不感慨,银行股真“便宜”。 对此,浙商证券行业分析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破净意味着银行股当前的市值低于账面价值。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种情况是银行的盈利能力低于折现率,但目前银行净利润增速还在稳定上升;第二种情况是账面价值虚高,即实际不良率可能比账面更高。 上述分析师对银行股的估值修复仍表示乐观,他认为,不良资产见底已是大概率事件。“前期造成不良率上升的小企业经营困境的各项不利因素,正在逐步改善。而银行出于盈利考虑,不大可能重演2009年天量投放低息贷款的局面。” 私募投资经理左可也表示,当前银行股估值合理,而前期的负面因素已经反映在超跌的估值里,银行股“白菜价”还在于目前市场上缺乏一致预期。 在低估值背景下,资产质量是影响银行股价最核心因素,而宏观经济预期决定了资产质量预期。海通证券首席分析师戴志峰认为,“目前看来,经济企稳是大概率事件,银行股存在估值修复机会,至少不会跑输大盘。但市场对结构性担心会持续。同时,信心不足,增量资金难进场,在存量资金博弈背景下,银行股缺乏增量资金支持。所以,有估值修复但无趋势性机会。” 利率市场化引发估值分化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李迅雷近日抛出了一个观点,“利率市场化才是导致股市长期下跌的最大原因。”该言论引发各界热议。 从央行公布的10月份金融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利率市场化正在快速推进,企业不断扩大低成本的融资渠道。从10月份的社会融资结构来看,人民币信贷增加5052亿元,仅占39%;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占比达到19%;企业债券融资占23%。社会融资总额中信贷规模占比显著下降,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占比大幅上升。 私募投资总监赵启欣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金融改革引入中小企业无疑会加剧竞争,大中型银行让利新进入者,银行高利润时代终结。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额贷款、理财产品的加入拓宽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当于金融行业向实体经济分一部分蛋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行业利润有压力。”戴志峰认为,“但不同类型的公司估值会出现分化。传统行业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估值会下降,而经营差异化的上市公司将受到更多的市场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改革深化背景下,有特色的股份制银行估值更为乐观。 资本压力减轻利于估值提高 银行的巨额再融资,也是近年来银行股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资本新规显示,商业银行资本新规将操作风险的计量系数从之前的18%下调至15%,大幅降低了操作风险对资本充足率的稀释,减缓了当前“破净”股价对上市银行短期融资达标的压力。而大多数券商也将今年6月的资本新规明确推迟执行对银行股的影响解读为中性。 资本监管的放松态势使得资本压力有所缓解,对股价反而是助力。新协议过渡期安排,使银行资本融资压力不会集中爆发,短期融资压力并不大。 东北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在贷款需求走弱、资本压力、转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银行未来的加权风险资产扩张速度也有所走弱,对资本的消耗力度减少。也就是说,在不考虑城商行IPO的情况下,资本市场银行股本供给增加的压力将逐步减轻,从这一点说有利于银行估值水平的提高。(.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