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需求延续回升势头 我国经济企稳迹象明显 日前,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分别公布了10月份投资、消费、工业增加值、进出口以及物价数据,无论从三大需求还是从工业生产来看,诸多数据均继续向好。 经济回升动力积聚 尚需夯实企稳基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张平在11月10日十八大新闻中心举办的第二场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从统计数据来看,9月份、10月份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企稳回升迹象,但还不敢有丝毫的麻痹。他还表示,我们完全有信心实现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也就是说我们今年的经济增长可以保持在7.5%以上。 接受采访的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告诉本报记者:“10月宏观经济数据绝大部分都是超预期回暖,经济企稳回升的判断得到进一步佐证。物价数据PPI环比涨幅由负转正以及同比跌幅收窄,从价格方面印证了需求的好转。”他认为,当前回升动力进一步积聚,未来两个月经济仍然会维持需求恢复的回升态势。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经济企稳的基础尚不牢固,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 投资消费延续回升势头 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 10月份投资和消费继续延续9月份小幅回升的势头。唐建伟说:“投资相比上月回升,得益于‘稳增长’政策的实施。”此前发改委集中审批的包括交通、水利等大批基建项目,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效应逐步显现。此外,民间投资在我国出台各项鼓励措施之下出现了积极变化,前10个月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比前9个月加快了0.1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60%,作为吸纳大量就业需求的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内需中的消费性需求相对具有稳定性的特征,唐建伟告诉记者:“10月份消费进一步企稳回升,消费名义增速上升,如果考虑到物价回落的因素,实际消费增长进一步加快。”我国一直把扩内需尤其是刺激消费性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后期消费稳定增长可期。 当前内需的恢复成为我国经济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其中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超过投资,表明我国经济在企稳的同时,结构调整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外需继续恢复 未来仍面临挑战 “10月出口同比增速进一步加快,反映出外需继续恢复,而进口持平,导致10月顺差创新高。”唐建伟如是说。对于出口的超预期反弹,各方普遍认为更多是由于欧美圣诞节假日因素所致,此外去年较低的基数以及我国及时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定的举措也是重要原因。 目前全球经济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推动我国出口近两个月持续上升,今后两个月出口有望继续保持当前企稳的态势,但是在全球经济依旧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外需出现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从此前结束不久的“广交会”成交额下降来看,明年我国外需依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经济面临严峻形势的环境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出口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往往容易遭遇贸易摩擦,同时与新兴市场经济体出口产品具有同质性的特点,导致竞争日趋激烈。当前外需的复杂严峻形势,将倒逼我国外贸企业走上升级转型之路。 工业增速下滑势头得到遏制 企业补库存迹象有所显现 工业增加值的变化与GDP关系密切,今年以来,工业增加值一直处于回落态势,但是到了8月份,这一势头逐步得到遏制。从8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不到9%,到9月份超过9%,再到10月份的9.6%,持续回升的数据显示出我国工业生产企稳回升的势头进一步明确。唐建伟告诉记者:“工业增加值进一步回升,显示内需和外需都有一定程度的回升。”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企业主动去库存状态已持续近一年,结合工业增加值以及PMI数据看,近期企业补库存迹象已有所显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的正增长也有助于补库存的持续。未来在固定资产投资适度扩大、出口政策环境有所改善、结构性调整逐步推进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工业增加值在今后两个月有望继续保持企稳回升态势,中长期增长前景依然可期。 物价低点来临 短期难以大幅反弹 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多的同时,我国物价总体维持稳定,在较低的区间运行。10月份CPI再创新低,但是市场预期CPI难以长期在“1时代”停留,未来两个月CPI将出现小幅回升,但是大幅反弹的概率不大。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开启QE3释放流动性,全球流动性较为宽裕,而资本具有逐利性,国际资本很有可能会流向大宗商品市场,从而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我国带来输入型通胀压力。业内人士预计,明年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很有可能增加。 10月份PPI同比降幅收窄以及环比上涨,预示后期物价上涨压力有所增加,此前PMI中购进价格指数突破“枯荣线”持续上涨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判断。此外,PPI具有领先指标的含义,环比增幅在连续5个月负增长后出现上涨,可能预示企业去库存接近尾声,补库存已经开始,企业投资和经营活动开始活跃。 (.金.融.时.报 .庞.东.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