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票据回购超万亿表外游离 信贷规模隐匿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信托、证券、基金等已受到监管相关批文禁止,但如财务公司、保险、租赁、期货等通道并未完全堵塞,同业创新空间广阔。 据21世纪经济报道,"银行票据回购业务隐匿规模又一次呈现大幅增长,若延续强势增长或将成为下一监管对象。"近日,瑞银证券分析师孙旭在一份同业业务专题研报中如此警示。据其测算,票据回购业务余额再超1.1万亿元。 去年6月末,农信社会计漏洞帮助银行隐匿信贷规模上万亿,受到查处,如今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形式却得到创新。 据记者了解,创新之处体现在村镇银行、券商与银行的合作,理财业务中其他类理财产品兴盛,基金公司、财务公司以及企业等开始逐渐设计产品并介入票据交易。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信托、证券、基金等已受到监管相关批文禁止,但如财务公司、保险、租赁、期货等通道并未完全堵塞,同业创新空间广阔。 孙旭在前述研报称,一笔正常的票据回购业务中,正回购方的资产负债表资产科目中应首先拥有票据贴现,算入信贷的额度,需要回购时记录票据卖出回购负债科目,同时增加资产(存放同业或银行存款);逆回购方将记录买入返售票据同业资产,同时减记资产。 根据以上流程,一般情况下,单一银行用于卖出回购的票据不应超过其所有的票据量。其中差额出现的可能,不外乎两种:一是回购融入的买入返售票据又用来做了二次回购交易;二是金融机构的回购业务对手回购之后的票据未计入到票据贴现中去。 某股份行票据人士表示,回购之后的票据未计入贴现,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央行统计口径问题,一般企业、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等并未纳入统计。第二,有可能是如去年以农信社为代表的交易对手的会计记账疏漏导致。无论如何,该部分都可能成为银行腾挪贷款、隐匿信贷的途径。 瑞银证券通过对表内外票据的转换监测,估算出银行腾挪信贷的具体规模。按历史均值,未贴现票据所占比例普遍稳定在票据总额的20%-30%左右,但在两次货币政策紧缩周期中(2008年及2010年底以来),缺口的占比远超过30%的历史均值。 "我们估算2011年中期票据所隐含的潜在贴现缺口大约为3万亿, 而这一数字到2011年底并未出现明显萎缩;2012年中期,该数字仍维持在3.4万亿。"孙旭称。 这3.4万亿的结构具体为,理财产品及其他1.1万亿,票据回购1.1万亿,同业代付1.2万亿。瑞银认为,银行通过同业、理财等资产与过桥机构转让票据资产,在做账过程中银行仅体现在表外或理财资产池形式,并不入表,这些创新使得表内外票据缺口长期存在。(.财.经.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