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反弹"没有回头箭
救市,这个在中国股市常见的"名词"再度成为市场的"聚焦点"。 上周四周五指数拉出长阳又让很多投资者想入非非,传闻IPO将暂停并有重大改革,但盘后官方的新闻发布会依然是一些不痛不痒的"利好",投资者们一边谩骂着,一边无比期待重大制度利好的出现,这种矛盾的心态在每一次中国股市创新低时都会出现。 在未来所有的制度改革中,无疑IPO改制将是最为关键的,而随着市场的不断走弱,我们认为此次救市的关键就在于IPO制度的改制何时能成行。正与2005年的股改一样,从2001年的2000点至2005年的 998点,历经四年熊市,其间暂停新股、下调印花税、暂停国有股减持等等利好不断,但指数在每次反弹后都再创新低,最后在"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勇气下,完成股改后才迎来了两年的大繁荣。因为当时"国有股减持"是市场的最主要症结,而"股改"正是"对症下药"。 此时,经济低迷市场人气涣散,当下需找到市场最大症结,方能用重典救治。面对流动性失衡的市场,高价发行屡改屡败,大股东超募、变脸、减持,对市场构成巨大不利影响,如果说股改是为大小股东利益一致扫除了障碍,那么现在我们需要用制度让大股东们真心诚意的站在投资者们一边,否则"股改"只是成就了更多的亿万富翁,反将投资者推向深渊。 我们建议在IPO改制中引入,"跌破发行价将不予大股东减持的条款",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发型的利益链。大股东不会再一味追求发行时的高市盈率,他将更多为未来企业的定价负责;大股东既然募资了,当然应该为项目负责,为企业业绩负责,如果跌破发行价即意味着当初募资效果的低下甚至失败,如果此时还可以套现减持,实在有损投资者信心和市场的"三公"原则。 这一简单的制度改变将在根本上改变这市场重融资轻回报的本质,在此我们想起华尔街的名言"保护投资者就是保护整个华尔街",一个制度的改变必然会有一部分人让利一部分人得益,面对这些亿万富翁们,投资者的渺小一眼即明,保护投资者的同时必须不断有效的制约大股东们,这样的市场长期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新.闻.晚.报) IPO重启来袭 投资者谨慎为好 上周五(9月28日)审核两家创业板公司的IPO申请。 IPO审核重新启动的时间选择在9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或许会给人一些联想空间。对于A股市场而言,28日是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此后就是国庆长假,而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的委员们却仍然选择在这一天审核新股IPO申请,似乎表明了相关部门的一种敬业态度,要站好节前最后一班岗。 重启IPO审核选择在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而不是节后首个交易日,看似"一天之差",但实际上却折射出当前IPO融资存在着较大压力。我个人推测,或许正是有大量公司申请IPO的文件越积越多,因此让发审委委员们不得不选择在节前就开工。因此,节后A股压力或仍然不轻,而长假期间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存在,我建议投资者还是谨慎为好。 说到新股,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最近一家IPO公司先"瘦身"后折价,募资规模缩水80%,成为市场各方议论的一大热点。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有利于A股市场的稳定。 但我想,其实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一家公司为了上市竟愿意砍掉八成融资规模,是否说明公司很缺钱?所以必须保证顺利上市,虽然将拿到的钱仅相当于原计划的20%,但有钱总比没钱好。但是,既然发行规模可以缩水八成,或说明原来的融资计划本身就存在较大泡沫,其实这并不稀奇,部分上市公司在一级市场高价圈钱,然后转嫁给二级市场投资者,泡沫破裂后投资者财富也将缩水。 从短期看,IPO大幅缩水将减弱对市场的冲击;但从长期看,即使未来所有拟上市公司IPO规模都缩水八成,是不是就令A股投资者容易承受了呢?IPO审核已重启,这是否意味着新一轮大规模融资将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