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年中,在业界一直享有“投行冠军”美誉的平安证券于巅峰处经历了不少波折。但其2012年上半年的业绩情况不算太糟糕,外界所普遍预期的阵痛期并未到来。 近日,平安证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宇翔向《陆家嘴》透露,公司上半年合并报表口径的营业收入是17.4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6%;净利润是6.64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7%,而行业的净利润同比下滑幅度则是13%。 “平安证券上半年的经营情况整体不错。”杨宇翔评价说,从公司主要业务来看,投行的收入和利润虽然出现同比下滑,但基本上和市场是同步的,发行家数和筹资额仍在市场中保持前列。固定收益业务的承销家数和承销规模都位居行业前三名,包括新推出的中小企业私募债,第一批全市场18家中平安就占了4席。经纪业务的困难则是全行业性的,大家都在思考方向和出路。 “人员流动的事件已经过去了,平安证券目前所面临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发展得更好更强。”杨宇翔表示,过去所遇到的一切,是一个企业发展成熟过程中碰到的调整波动,是正常的,变化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关键是因势而变。 昔日勇猛投行今不在 诚如杨宇翔所言般轻描淡写,上半年依旧骄人的投行业绩和固定收益实力,真的已让平安证券顺利走出一系列事件的风口浪尖,能够继续保持领跑位置? 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平安证券在过去数月里所经历的那些“不平静”岁月。 去年年初,在胜景山河(002525)上市梦断后,保荐人也于11月遭遇保荐制以来“最严厉罚单”,不仅相关保荐代表人的保荐资格被撤销,平安证券作为保荐机构也被出具警示函。 而自去年8月开始的半年间,平安投行又遭遇巨大人员流失,从数据上来看,可谓是面向华林证券的一次“大迁徙”。 证监会信息显示,华林证券目前的36名保荐代表人中,有34人都来自于平安证券,包括保荐业务负责人龚寒汀和内核负责人秦洪波。而在投行界声名显赫的平安证券原总裁薛荣年的离职转任华林证券董事长,也为平安投行批量离职事件画上一个大大的句号。 “薛荣年离开后的平安投行,已非昔日那个勇猛激进的平安投行,对平安证券来说可谓有利有弊。”一位资深投行人士指出,重塑后的新平安投行,或将告别粗放式的快速增长,在质量控制、内核、持续督导方面会更趋严格,但另一方面,其强大的项目承揽实力可能会有所削弱。 据杨宇翔介绍,平安投行在组织架构及操作流程等方面,从去年起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包括像质控部、内核部、持续督导部进一步的单列,和投行形成既支援又相互制约的机制,并且正在持续完善指导人制度、专员制度、项目复核、引入外部第三方、团队运作和复核的流程。 “我们仍然坚守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依托整个平安综合金融集团的优势把客户、渠道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从而进一步扩张项目的来源、品种和提升项目质量。” 他表示,从横向角度而言,平安投行将从以IPO业务为主,发展到IPO、再融资、财务顾问服务三驾马车的盈利模式,打造综拓、客户续期服务和股票销售三大差异化优势,逐步使各项业务更加均衡发展;从纵向而言,平安证券要顺应市场变化,积极推动投资银行本身盈利模式的拓展和转型。除了获取承销费用,更看重由此带来的优质客户和优质资产,未来通过平安证券和集团的其他产品 线覆盖客户,从而取得更多的盈利。 然而,从证监会披露的新股在审待发情况来看,平安投行的项目储备情况确实已大不如前。记者根据8月最新披露数据统计,平安证券在会里共有22个项目,不仅远远落后于拥有60个项目的国信证券,甚至已无法赶上26个项目在手的华林证券。 逆势扩张为哪般? 为避免动荡后遗症发作,平安证券无奈地作出与整个行业趋势相背离的举措,不仅大肆招兵买马,而且也闭口不敢提降薪。深圳一家小券商投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市场不景气情况下,今年投行已少有招人之举,平安证券是唯一动静较大的一家。 “我们的投行部门正在扩张,而且速度很快。现在投行员工已经达到300人左右。”杨宇翔坦言,去年的人员流失在短期内会对项目储备带来一定影响,但是现在恢复和增长的速度非常快,每个月内部新立项的项目数量甚至超过了最高峰的时候。 今年以来,在证监会开始放宽保代签字权,并即将放宽保代注册门槛,欲将保代资格变成投行从业资格,保代资格的含金量正大幅萎缩,保代降薪被认为是大势所趋。“目前已有不少券商对保代薪酬进行了结构化的调整,整体幅度是往下的。”一位保荐代表人指出。 而对于是否对投行有降薪打算,杨宇翔则斩钉截铁地表示“暂时没有这方面考虑”,他同时补充称,市场是动态发展的,作为市场化的公司,平安证券的管理机制也会符合市场特征和趋势。 投行离职事件尚未得以喘息,研究所大裁员的消息又在今年3月接踵而至。平安证券回应称,此次为主动调整研究所布局,将“大而全”的30个研究覆盖行业缩减至“专而精”的16个重点行业中,包括大金融、大消费、新兴产业板块等领域。 “暂时的行业上收缩不代表是公司战略上的行为,这只是战术而已。我们研究所人员还在继续增加中。”杨宇翔强调,平安证券研究所不是做小,而是要做大做强,做出差异化特色,真正在市场中确立自己的长期定位和竞争力,成为一流的研究力量。 资本金困窘待解 除了在投行等领域待振兴,净资本困窘也是平安证券不可言说之痛。 从业务结构上来看,平安证券在业内的发展模式本就具有“非典型”性。与传统“靠天吃饭”券商倚重经纪业务所不同的是,平安证券一路发展以来,都是依靠投资银行、固定收益等无需过多资本金投入的中间业务取胜。 而在被称为“证券行业创新年”的2012年,监管部门对于券商创新推动力度空前之下,平安证券除了在固定收益业务上具有传统的先发优势外,在其他券商大力发展的融资融券等创新业务上略显乏力。 “从中长期看,资本金会是平安证券存在的一个问题,也会进一步加以解决。”杨宇翔指出,过去这么多年,从证券行业角度而言是有过度资本化的现象,但是这个情况正在发生逐步变化,券商持续创新,意味着资本会是证券公司竞争中越来越关键的要素。 在平安集团框架内,全资子公司平安证券的资本金补充,几乎全部依赖集团投入。在其他券商纷纷充实资本金以寻求更广阔发展时,平安证券数年来的资本金始终原地踏步,使其在营业网点布局、自营业务、创新业务发展等方面受到硬性限制。 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末,平安证券的净资本仅为47亿元,而在当年净资本超百亿的券商已达到11家之多。 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平安证券所贡献的收入和利润在集团报表中仍显得微不足道,在平安集团“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中,其所占比重不足10%。 一位接近平安集团的人士透露,对于平安证券此前对集团品牌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决策层十分不满,不太愿意以集团出资方式对平安证券的资本金进行补充,将平安证券分拆上市单独融资,或索性将该证券牌照舍弃都在考虑之中,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 .彭.洁.云 .陆.家.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