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还再讨"债" 创业板高管跑出"牛"气 本周A股暴跌,沪指创年内最大跌幅。下跌的原因多多,但有一个因素容易被忽略--创业板暴跌的助推。创业板本周跌7.16%,本月跌2.5%,远高于沪指4.57%周跌幅和1%的月跌幅,成为助推恐慌气氛的杀手之一。创业板缘何成了领跌先锋?一个重要的原因,全流通解禁高潮即将来临,有人要提前跑路套现,以图套个相对高价。 10月底,创业板将年满"三周岁",首批登陆创业板的公司将进入全流通时代,当月解禁规模预计逾500亿元,环比增加15倍。创业板解禁在即,高管与大股东已经忙于减持,9月份45家创业板公司的高管、大股东共减持8.90亿元,相反,坚守的8家公司仅增持5778.48万元。 随着半年报披露完毕,9月份也成了高管、大股东减持的时节。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高管辞职数量也在9月份大幅增加。9月份以来每个交易日都有高管辞职的公告,仅9月4日一天就多达16位,14日当天也有来自11家上市公司的13位高管辞职。工作调动、个人原因辞职居多。 业内专家认为,在半年报业绩出炉之后辞职,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业绩不好,管理层需要对业绩负责导致;而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持有上市公司股票,期望套现获利。 即或A股市场低迷复低迷,创业板暴跌复暴跌,即便股价被腰斩,高管们的原始股套现仍将获得暴利。伪市场化的新股询价制,"询"出的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融资额的"三高"症,成就了上市公司数倍的超额募资和高管的暴富。 或许是,要孵化"中国的微软和苹果"的期待而预留的呵护和宽容,据称是十年磨一剑的中国创业板,自2009年10月"出世",便以"三高"症傲视江湖。高达80倍以上的平均发行市盈率,羞煞发行市盈率不足20倍的美国和中国香港创业板市场。高发行市盈率下的高发行价、高融资额乐坏了上市公司及其高管、保荐商和承销商以及相关中介机构。"三高"症不只是扭曲了投资市场的价值体系,不只是"突击入股"、寻租腐败、魅影潜行的温床,其灌注的"堰塞湖"的溃堤,更让二级市场的投资人损失惨重。 典型个案如创业板首批上市的乐普医疗。2011年5月,乐普医疗总经理蒲忠杰,通过大宗交易套现1500万股,占本人持股的18.47%,套现3.73亿元;今年9月1日至20日,乐普医疗股东在创业板公司中套现最多,高达1.53亿元。 公司高管一门心思跑路套现,公司股价"当仁不让"一路暴跌。乐普医疗本周跌10.33%,收盘9.29元,距离2009年上市首日的最高价42.44元,恍如人间地狱之隔。 上市公司高额圈走股民银两,不计利息不用还,倒也罢了。但高管们花尽心思套现巨额财富,即使股价跌到只剩零头,也还可以痛下杀手,向二级市场的投资人讨钱讨"债",确实令市场心痛心寒。 目前,沪市的整体市盈率为10.31倍,创业板多轮暴跌后市盈率仍高达32.81倍。不难想见,全流通的10月,汹涌的跑路套现潮,还将让创业板的小股东们经历怎样的痛楚。 乐普医疗,只是A股全流通时代上市公司高管跑路的一个缩影;创业板的暴跌,也只是"股改还债行情"连续剧中,必不可少的插曲。 不管后面经济如何的走稳,只要圈钱的基调不变,只要大小非还在抛售之中,这个市场是涨少跌多。(.重.庆.商.报 .凌.天.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