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新三板 20多倍的市盈率是否高估?成长性优于创业板? A股像是“扶不起的阿斗”,熊市看似遥遥无期。深圳市铭远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韩跃峰从今年以来就一直空仓,在等待股市“跌透”的机会之余,近期他也把目光投向了扩容后的新三板。 “新三板未来倒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市场。”韩跃峰对记者说,现在新三板市场还比较小,随着新三板交易公司数量的增加,估值的下降,未来新三板将会是挑选成长性公司的好池子。 韩跃峰一再强调,选择新三板的公司,重要的是数量要多、价格要足够便宜。“如果遭遇爆炒,那就没什么价值了。”韩跃峰说。 然而,随着新三板扩容的进行,新三板企业的估值看起来似乎也并不那么便宜了。 估值有不断攀高趋势? 9月7日,新三板试点扩大后首批8家企业正式挂牌交易,这8家企业分别来自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天津滨海、北京中关村[5.84 0.00% 股吧 研报]等四个高新技术园区。 新三板扩容首日,新三板企业的估值就成为了市场的焦点。 首批挂牌的8家企业中,有2家因为成立不到一年其股份还不能转让外,其余6家企业在挂牌当天都有交易,且价格都出现大幅度上涨。 以当天的收盘价计算,这6家公司股份的平均市盈率为21.85倍,市净率3.33倍。其中,久日化学(430141.OC)以9元的价格成为当天每股成交价格最高的公司,对应的市盈率为18.75倍。 显然,这一估值水平要低于当前创业板的34倍和中小板的23.53倍,但仍然要高于沪市主板的11.47倍和深市主板的17.32倍。 另一方面,随着新三板扩容,新三板企业初始融资或定向增资市盈率也有不断攀高趋势。 清科集团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17日,共有136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其中共有31家VC/PE机构参与过新三板企业定向增资,涉及定增企业共24家,投资总额3.98亿元。截至8月底,VC/PE参与新三板挂牌企业定向增资平均市盈率为19.64倍,最高的达到了39倍。 9月17日,“新三板”挂牌企业国学时代(430053.OC)发布的定增结果报告书则显示,公司以每股10元的价格增资102.35万股,募集资金1023.5万元,增资后摊薄的每股收益为0.12元,摊薄静态市盈率高达83倍。 清科研究中心指出,寄望新三板企业曲线登陆资本市场,通过跨市场套利是目前众多机构热衷新三板的重要原因。如今,随着新三板扩容速度加快,企业更容易挂牌交易,谈判时容易自抬身价,新三板企业初始融资或定向增资市盈率大有不断攀高趋势。 但银河证券分析师孙建波则认为,新三板扩容后供给量的增加将大大降低小股票的稀缺性。在转板制度逐步完善后,新三板市场将与场内市场联通,各市场的估值水平将得到逐步平衡。未来非主板新股发行三高现象将得到遏制,其在二级市场上的估值水平也相应会被下拉。 引入做市商制度有利于价值发现 “对新三板企业的定价不能照搬二级市场上市公司的定价方式,对于新三板企业的估值也不能仅仅看市盈率。”广东西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水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PE业务的布局,如今,新三板更是其拓展PE版图的一个新的绿洲。 “新三板不仅为VC、PE提供了新的退出通道,也增加了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机会。”周水江说,对于PE而言,在新三板的投资中,转板的预期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找到具有成长性的企业,长期持有,在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利润的同时,后续通过兼并、收购或者在新三板进行转让等方式都可以完成退出,因此在估值上会更看到企业未来的前景和成长性,而不是着眼于当前业绩给出的估值。 周水江指出,新三板中有些企业甚至早期业绩都是处于亏损状态,但这并不说明它就不具备成长性,对这类公司就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对其进行定价。 渤海证券也指出,新三板企业的定价与主板市场不具有可比性。渤海证券表示,新三板的交易方式为“协议转让、点击成交”。因此,其交易价格是交易双方根据企业当年盈利水平、行业地位、技术实力、未来成长性及其他因素,经自主协商确定的,具有一对一的个性化判断特征,不同于主板市场一对多的竞价机制。 在交易机制上,新三板的交易方式不同于交易所的定价交易,新三板主要是通过报价系统撮合成交、采取同一价位情况下时间优先的原则,或投资者相互间协议转让,达成一致看法后确认成交。 另一方面,新三板还有一些与上市公司不同的交易制度。比如新三板交易以3万股为最低额度,不足3万股可一次性报价卖出;对于超过30%公司股份的交易,双方须公开买卖信息;没有设涨跌停板制度;在交割方面,股份过户和资金交收采用逐笔结算的方式办理,股份和资金T+1日到账。 “未来新三板做市商制度的引入,会更有利于新三板挂牌企业价值的发现。” 广州证券创新融资总部总经理倪晓武说,对于创新型企业,估值很难,而做市商就是企业价值挖掘最好的办法。 成长性优于主板和创业板 “新三板的企业一般都比较小,但是行业前景好具有竞争优势的小公司成长性优势反而会更加明显。”韩跃峰说。 倪晓武也指出,国内的创业板公司其实都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公司,实际上应该叫“创业成功板”。相对而言,新三板应该才是真正的“创业板”,新三板企业的成长性将会优于创业板、中小板公司。 根据申银万国[2.00 0.00%]的统计,2012 年上半年,125 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59.44 亿元,同比增长21.82%;归属母公司净利润3.30 亿元,同比增长6.1%,尽管较2011 年30%的收入增速和27%的业绩增速大幅度下降,但仍取得正增长。上半年创业板营业收入和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2.73%和-2.27%。 “在经济形势严峻和经营压力日增的背景下,新三板公司整体业绩增速显著高于创业板,也高于主板和中小板,体现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和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下的成长潜力。”申银万国分析师李筱璇指出。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新三板公司业绩分化和业绩波动也相对较大。根据申银万国的统计,从盈利企业增速看,有30 家公司业绩增速超过50%,21 家超过100%,但也有11 家公司负增长超过50%;另外,有32 家公司中期亏损,占全部公司比重25.6%,而同期创业板亏损面仅2.6%,显示新三板公司业绩分化更大,非系统性风险更大。其中九恒星(430051.OC)亏损额最大,为1637 万元,而其2011 年业绩增速尚高达33%,反映小公司较大的业绩波动性。 成交低迷的原因 成交不活跃、流动性较差也让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新三板企业并不“值”当前的估值。 “在新三板,22倍市盈率实在是太高了。”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指出,从流动性上看,扩容后的首批6家新三板公司,在挂牌转让首日成交量总共才30万股,而这些公司可供交易的所有股份有1亿股,这也就意味着其换手率只有0.3%,这样的换手率无法与沪深交易所新股上市首日动辄50%以上的换手率相比。 “在相当程度上,股票的投资价值是与其流动性相关的,既然新三板的流动性与中小板、创业板无法相比,那么怎么能要求在市盈率上与之相比呢?”桂浩明说,在这6家公司挂牌次日,居然都是零成交。这也就说明,挂牌当天21.85倍的平均市盈率,并没有得到投资者的真正认同。 投中集团数据显示,新三板市场由于规模较小,交易活跃程度较低,2011年全年成交金额仅为5.6亿元。 投中集团分析师李玲指出,一直以来,新三板成交平淡主要是由于市场范围、投资者受限以及交易制度缺陷等原因。市场范围方面,之前新三板只在中关村科技园区试点,没有扩大到全国范围,市场规模有限;投资者方面,新三板只能由机构投资者和原始自然人股东参与,市场资金量和流动性受到较大限制;交易制度方面,新三板交易采用委托报价的方式,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只提供信息发布,不撮合成交,加之3万股最小交易单位的限制,都大大降低了交易的活跃程度。 但是,李玲指出,随着新三板的扩容及交易制度的变革,或将提高新三板交易的活跃度,为投资者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