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行审核,导致了垃圾上市公司的泛滥 中国股市的发行体制披着“核准制”的外衣,实际上是地道的“审批制”,审批制的本质就是少数人的“权力制”与寻租利益。 审批制对拟上市公司的价值,进行实质性判断,然后决定哪些公司可以上市发行股票,哪些公司不能上市。然而,要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做出正确的判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只有“超人”才能胜任这个职责。 在现行股票发行体制下,具体负责审核的部门是两个:一是预审机构,一个拟上市公司配备2名预审员,1人审法律,1人审财务;二是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一次发审会抽取7名委员出席,按照“7人5票通过制”决策。2+7=9,就是这9个人,实际决定一个企业能否上市的命运。 发审委员一般以“资深专家”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股民们以为这些人精通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够象“算命先生”一样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命运。 然而,实际上在这9个人中,没有人具备担任过大公司董事长或者总裁的经验,甚至连小老板也没有当过。从专业背景来看,这些人都是法律与审计等文科专业出身,他们对工程技术一窍不通,对产品市场需求前景几乎不懂。 虽然后来开设的创业板有了一点改善,其35名发审委员中增加了几个有点工程技术背景的委员,但是这些人基本上是科研管理机构的行政官员,没有人实际担任过企业的工程师。 这些只会看数字的“裁判员”,经过他们“裁决”出来的企业,《招股说明书》披露的上市前三年的经营业绩都是呈现出“楼梯式上升”的喜人局面。实际上,企业的经营环境是波动的,就像大海一样,天天有风有浪,业绩必然波动,而“楼梯式上升”的业绩肯定是人为构造出来的。但是外行的审核人员,却非常偏爱这样的“假想数据”。 不懂企业经营管理、也不懂工程技术、更不懂产业发展内在趋势的审核人员,他们在“审”些什么呢?往往只能审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成年旧事,美其名曰“历史沿革”;审些被修饰过的经营数据,美其名曰“业绩分析”,然后就决定一个公司能够上市的命运。 于是乎,中国股市中垃圾上市公司到处泛滥,垃圾上市公司进一步摧毁股民的信心。 垃圾上市公司的泛滥的主要原因是“外行审核”造成的,而不是因为拟上市公司的伪装。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通过伪装谋取利益,是一种非常正常的事情,无可厚非;在社会生态系统中,亦然。 三、只有切除癌症病灶,才能拯救中国股市 权力干预是中国股市各种表象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但是,审批制的改革举步维艰,权力寻租成为改革的最大阻力。 国务院三令五申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政府机构职能。然而,权力干预市场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有些部门把行政审批取消了,换个名称叫做“备案”,结果这个备案的繁琐程度远远超过了原来的审批。市场不需要他来管、甚至反感他来管,但他还是千方百计来管。 这么多年来,某些人总是打着“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旗号,实际上是为权力干预市场找个借口。“暴涨暴跌”的中国股市,将无数的中小投资者推向了深渊! 由于寻租利益的驱动,权力干预就像癌细胞一样自我繁殖,迅速侵害中国股市的机体。没有人愿意主动放弃其部门或者个人手中的权力,自己改革自己不符合人性,必须通过外力对其进行改革。 对于中国股市,只有切除癌症病灶,才能真正拯救这个多灾多难的中国股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