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为啥扶不起A股? 今年以来,证监会连续推出一系列"新政",既有IPO改革、分红新政、也有上市公司退市、降低交易收费等,但新政却未能阻止A股市场持续下探。9月初,发改委一系列基建投资带来的政策松动预期促使A股反弹了几个交易日,但很快又陷入低迷,即便是QE3也没能给A股带来波澜。A股究竟问题何在?相关专家进行了讨论。 据《国际金融报》 李大霄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 郭 峰 东北证券(000686)首席投资顾问 王 鹏 东方证券研究所策略分析师 嘉宾 A股为何难改熊态 记者:中国GDP增速虽然放缓,但仍有7.5%至8%。海外市场经济复苏乏力,但股市走势却好于中国,这是为何? 李大霄:宏观经济趋势下滑和证券市场的低迷走势是互相关联的。但经济下滑幅度是否有股市下跌反映出来的那样严重则有待商榷。中国经济增速虽较过去放慢,但在全球范围内仍属于偏快范畴,A股市场的表现与全球股票市场背离得越发明显。 A股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有宏观经济表现不如预期的因素,另一方面,A股市场本身积累的深层矛盾会在市场上涨过程中被掩盖掉,但在低迷市场中会逐渐发酵,拖累A股越跌越低。 郭峰:A股市场历来都是有顺周期和逆周期的情况出现,所谓"顺周期"是指股票市场走势充分地反映宏观经济走向。2005年至2007年一波牛市行情,是顺周期的充分体现。然而,A股市场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逆周期阶段,比如200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仍然比较强势,但中国股市却走出了一波熊市。 "新政"咋托不起盘 记者:今年以来,证监会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为何A股市场表现依然低迷? 郭峰:从具体落实来看,出台的一系列新政与市场预期有落差。在市场下跌过程中,此前监管部门所说的降印花税,鼓励更多公司增持、回购等政策落实还不够。比如,目前,虽然A股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上市公司增持,但增持公司的数量还不多。证监会此前也提出降印花税等政策,但财政部却表示不具备执行该政策的条件。因此,监管层在利好政策执行上还需要多部委的协调。 监管部门此前提出的诸如鼓励养老金、401k长线资金入市、鼓励员工持股等政策都非常好,但具体如何执行大家却都在观望。以员工持股为例,很多公司都在做方案,但如果没有配套优惠政策,这个政策操作的难度会非常大。如果监管部门推出的利好政策没有具体执行方案面世,会让市场预期进一步变坏。 王鹏:主要还是因为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重振A股并不是新政能够一肩担起的责任。因为包括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等政策改变的主要是交易制度和规则,但它改变不了市场的核心。比如新股发行政策、关于ST股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涉及的新股和ST股所占市值比例并不大,而大市值的股票才能决定整个市场的走向。 弱市该不该停发新股 记者:每次A股走势低迷时,就有停发新股的呼声。市场弱势时到底该不该停发新股? 李大霄:新股发行节奏,可以参考引入资金的速度,来设计融资的速度,这样市场资金和筹码就会趋于平衡。新股发行节奏强调的是动态平衡。改革新股发行制度不是让新股价格越低越好,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在融资者和投资者之间寻找平衡。新股发行改革要做到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发行价和开盘价,降低泡沫从一级市场输入二级市场的可能。 郭峰:暂缓发行新股的问题,是一个量和质的综合考量。市场低迷时可以考虑降低发行量,适当考虑放缓发行节奏,但也不赞成行政命令式停止发行。 归根结底还是上市公司"质"的把关。如果真是质地优良的公司,不管什么时间上市,只要能够为投资者创造价值,投资者都可以接受。现在的问题是不少上市公司上市后就出现业绩变脸,这很难让投资者接受。 散户该何去何从 记者:转融通等做空机制的全面引入将散户投资者置于弱势地位。资本市场在进行一系列改革之时,散户投资者该何去何从? 李大霄:转融通不是引入全面做空的机制,而是提升了杠杆率,引入流动性。具体来看,A股融资融券的比例是9∶1,国外成熟市场也是融资大于融券。 事实上,双向交易机制的导入使A股市场从资金远大于筹码的格局,转为供求平衡,再转为供过于求。当供过于求推进了以后,只有非常好的公司才能得到社会的资源。 筹码和资金关系的改变,使盈利模式发生了变化,过去资金推动的盈利模式,变成企业业绩推动的盈利模式。但是价值投资不会改变:低估的公司会受到关注,高估的公司股价会降下来。 投资者需要提早适应以后的盈利模式才能生存。政策使得投资环境更好,这样的投资环境对价值投资者是非常有利的。 郭峰:股指期货推出正好伴随两年调整,有观点认为是由于股指期货才导致A股的跌跌不休,实际上,股市的走势还是跟基本面和制度性有更大的关系。 近期,中登公司数据显示,散户活跃度下降。实际上,基金、券商等机构的投资规模也在萎缩,市场赚钱效应减少,散户赚不到钱,机构也不一定能赚到钱,这与交易手段缺乏有关。随着创新业务增多、理财产品也会增多,投资者也能有更多选择。(.现.代.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