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规模十年增5倍 直接融资占比上升 9月13日央行公布了2002年以来的社会融资规模月度和年度数据及结构。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发展迅速,从2万亿元扩大至12.83万亿元,增长超过五倍。其中,人民币贷款占比大幅下降,直接融资比例增长迅速。"未来中国经济是企稳增长的过程,社会融资规模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快速增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范建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社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2002年到2011年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2.83万亿元,年均增长22.9%,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率高6.1个百分点。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为27.1%,比2002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近几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确实增长比较快。"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这与几个因素有关:首先是我国GDP快速增长;其次是物价持续上涨;还有,2009年以来的刺激政策稳定经济增长。2009年社会融资规模比前一年增加了一倍多,总量已经超过13.9万亿元。 范建军则对本报记者说,社会融资规模反映了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关系,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融资规模肯定也会快速增长;这也与之前我国银行业改革有关。 两位专家均表示,未来社会融资规模不会再保持之前的快速增长。"社会融资规模与GDP占比肯定会下降。"赵庆明说,随着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正轨,基础设施和经济效益下滑,没有以前那么多项目,银行也会有更多的考量。 范围涵盖银行表外业务 近年来,我国金融总量快速扩张,金融结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证券、保险类机构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加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对贷款表现出明显替代效应。2011年实体经济通过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从金融体系融资合计达2.53万亿元,而在2002年这些金融工具的融资量还非常小。 而社会融资规模既包括了人民币贷款业务,也涵盖了许多表外业务。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具体看,社会融资规模主要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资十项指标。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深化,实体经济还会增加新的融资渠道,如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未来条件成熟,可将其计入社会融资规模。"央行调查统计司负责人表示,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只有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和直接融资都纳入统计范畴,才能全面监测和分析整个社会融资的状况。 赵庆明分析,未来人民币贷款指标会淡化,它已经不能真实反映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广义货币会更有意义,直接融资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直接融资占比还会上升 在社会融资规模中,2002年人民币贷款占91.9%,外币存款占了3.6%,间接融资占了95.5%。但这一比例2011年已经下降到62.7%。 对于近十年社会融资规模呈现的特点,央行调统司负责人分析,一是人民币贷款占比显著下降,人民币贷款外的其他方式融资数量和占比明显上升。201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47万亿元,是2002年的4.04倍;除人民币贷款外的其他方式融资为5.36万亿元,是2002年的32.7倍,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41.8%,比2002年上升33.7个百分点。二是直接融资快速发展,市场配置资金的作用不断提高。2011年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合计融资1.80万亿元,是2002年的18.1倍。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迅速加大。2011年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1934亿元,比2009年增长1.5倍。 "间接融资比例下降是好事。"范建军表示,60%以上的占比还是比较高,未来还会下降,直接融资的比例还会加大,今年数据出来以后,企业债券融资的占比肯定会上升。 赵庆明也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在结构上,间接融资的比例还会更高,而且企业债券融资会比股票融资更大幅度地增加。(.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