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无意暂停IPO 再陷"管制"旋涡 7月第三个交易周,市场再度上演"黑色星期一",个股全面暴跌,超百只股票跌停。8只新股联袂发行和证监会"拒绝"停发新股的消息,成为诱发新一轮恐慌性抛售的导火索。 面对极度低迷的二级市场,部分分析人士呼吁停发新股救市。证监会则在第一时间公开回应,"停发新股是一种行政管制行为,应当尽可能避免采取这类措施,停发新股并不能对市场环境有实质性改善。" "虽然新股停发现象历史上发生了多次,但此次停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从管理层的表述来看,新股发行仍然坚持市场化与监管化。不过,新股发行改革还不够彻底,发行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拒绝"回归"行政管制 近期出炉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增速明显下行、中报业绩频现"地雷",在诸多压力下,大盘走势较为疲软,机构普遍看空后市,投资者情绪也降至冰点。 市场最大的担忧是,所谓的2132点"钻石底"也可能变为"砖石顶"。有私募人士认为一旦钻石底变成砖石顶,下面所砸出的坑更深,可能砸破1800、直逼1600将是轻而易举的。 迭创新低的大盘指数,给投资者信心带来沉重打击,有迹象也显示投资者正在加速抽离股市。 据中登公司最新披露的周报数据显示,7月第一周,A股持仓账户数为5657.1万户,比前一周下降约5.68万户,这已是连续第七周环比下滑。与此同时,A股持仓账户占比降至34.06%,这也是自2008年初有统计以来的最低。 相比之下,上半年A股IPO明显放缓但仍密集发行。截至7月23日,今年IPO的公司为122家,首发募集资金825亿元,此外,还有72家公司通过增发融资1516亿元,IPO和增发合计募资2442亿元。相比于2011年首发募集资金2720亿元和总募资7019亿元的规模,2012年半年多以来实际募资尚不到2011年的1/3。 著名评论人皮海洲认为停发新股是有利于市场环境改善的。在他看来,A股325点、998点、1664点历史大底的形成,都是伴随着IPO暂停。并且停发新股有利于恢复投资者信心,有利于股市休养生息。经济学家华生也建议暂停新股发行,推出二次股改。 但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明确表示,停发新股是一种行政管制行为,改革应当尽可能避免采取这类措施,从过往经验看,停发新股并不能对市场环境有实质性改善。因此,应当坚持继续深化发行体制改革,引导和督促市场主体归位尽责,发挥好市场约束机制的作用。 私募大佬深圳龙腾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吴险峰认为,"市场行情不好不完全跟新股发行有关,主要还是市场投资意识差,投机意识强,这与A股整体不具备投资价值有关。" 审不审更重要 多数受访人士认为,停发新股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应坚持市场化改革,决不能用停发新股这种行政化手段来改变现状,否则与我们市场化改革方向南辕北辙。 事实上,相对于2010年、2011年同期,今年上半年新股发行已明显放缓。有数据显示,今年截至6月底,A股首发上市的企业,比去年上半年下降37.5%;筹资额676.8亿元,比去年上半年下降58.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认为,虽然在市场行情不好时适当停发新股对投资者信心恢复有一定好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停发新股就像房地产调控,控制了需求,最后需要将更加旺盛,供应量减少后,价格最后反弹得更高。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股发行的给二级市场带来的资金分流压力并不是很严重,虽然单周新股发行数量达到8只,但这些品种多为中小板、创业板股票,单只股票的融资总量非常有限。新股发行的加速带来的真正压力,更多体现在新股估值体系的混乱,目前深圳新股发行市盈率较主板依然偏高,高定位上市的新股引发的持续价值回归,给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尤为严重。 应该完全市场化发行新股,以增加股票数量供给加速重塑新股估值体系,吴险峰告诉记者,"只有加大发行力度,使参与打新的投机者到时没钱赚了,新股价格自然产生理性回归。同时,一旦大规模出现新股发行认购不足、承销商包销的现象,新股发行询价价格自然会同步降低。相信真正有价值的上市公司能够引发足够认购,而缺乏业绩预期支撑甚至是造假上市的公司,自然会遭到市场抛弃。" 财经评论人士黄湘源则称,股市的根本出路,从长远看,并不在于IPO停不停,而在于"IPO审不审"。(.中.国.经.营.报) |